“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既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大考,必須充分認識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進一步增強推進‘雙碳’工作的信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五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個系統性變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一是從國際比較看,以低碳發展為特征的新增長路徑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低碳先進技術、產業體系和治理能力,將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勢在必行。
二是從實現路徑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正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并正在由共識轉化為行動。但碳達峰碳中和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有一些地方和行業習慣于依賴高碳發展路徑,尚未充分做好碳減排準備。按照歐盟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目標,其碳達峰至碳中和大致要歷經60年,而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時間,面臨比發達國家時間更緊、幅度更大的減排要求。現實國情決定了我國不能照搬發達國家自然達峰和減排模式,而要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意味著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然是涉及價值觀念、產業結構、能源體系、消費模式等諸多層面的系統性變革。
三是從變革舉措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這需要抓牢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這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用地結構等調整;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抓好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抓實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大力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綠色技術創新。
對于數字經濟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王金南院士也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大力推動數字經濟,提高數字化技術在產業節能減排領域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低碳轉型,實現工業能效提升和碳減排的革命性變化;二是挖掘數字技術在各領域碳中和路徑優化中的巨大潛力,從全局視野和全鏈條出發,通過提前布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混合等方式,實現數字技術與能源、電力、工業、交通等領域碳排放精準化管理與減排深度融合,將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貫穿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全領域;三是摸清數字經濟碳“家底”,夯實數字經濟低碳化零碳化基礎能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