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國企創安公司轉型發展見聞
在青海省最西部——柴達木盆地邊緣,矗立著有“中國石棉城”“青海西大門”之稱的茫崖鎮。茫崖鎮屬于典型的“以礦建鎮”城市,我國最大的以石棉采選為主業的國企——青海創安有限公司(下稱“創安公司”)即位于鎮區內。自1958年建成投產以來,創安公司堅守戈壁荒灘64年,承擔著為我國開采、儲備、加工戰略物資石棉資源的重要任務。
憑借艱苦奮斗、為國奉獻的精神和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及區位優勢,創安公司迅速成長為中國石棉產業龍頭企業。自2010年以來,創安公司受到內外部多重因素的影響,主營業務遭受挫折,同時公司內部體制機制僵化、管理混亂等一系列問題逐漸暴露。截至2017年,創安公司國內市場占有率從40%跌至18%,負債率迅速攀升至121.7%,一度瀕臨破產。
漫長的寒冬中,創安公司痛定思痛,借助“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開展自我改革。2020年,創安公司成功實現扭虧為盈,員工待遇平均翻了一番;公司發展思路進一步厘清、管理體制得以優化,迎來公司綠色轉型發展的新階段。
大膽混改 干得多就拿得多
創安公司石棉尾礦綜合利用鐵精粉生產部。資料照片
?
走進創安公司石棉生產加工車間,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映入眼簾,擁有27年工齡的梁啟運正在生產車間忙碌。談及公司近年來的變化,他瞬間打開了話匣子。
“你可能不會相信,我們以前近20年沒有漲過工資,每個月只能領3000多元。”梁啟運告訴記者,公司許多普通職工不僅買不起房,供孩子上大學都是個問題。
員工收入低正是這家老國企體制僵化、產權混亂的典型表現。為打破原有的“大鍋飯”模式,激發公司生產活力,提高職工福利待遇,創安公司于2020年起開展了以產權制度為核心、以混合所有制為形式的體制性改革。在整合礦區內不同產權主體的基礎上,推進以增資擴股、增量引入、資本和利益綁定為方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2020年,公司投入國有資本總量8220萬元,引入非國有資本投入總量7560.8萬元,對石棉主業“采、選、銷”三個環節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至此,公司石棉主業全部由混合所有制公司獨立經營運行。混改后,從戶數來看,公司全資及控股企業8家,其中控股混合所有制的企業3家,占總戶數的約38%;從資產總量來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資產總量已經達到21970萬元,占公司資產總額比例達到27.54%。
“簡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梁啟運告訴記者,2020年以來,自己的月收入達到了近9000元,效益好的月份還能過萬。“現在我們一年的工資頂得上原來三年的,之前辭職離開的很多職工陸陸續續也都回來了。”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時,創安公司同步開展職業經理人試點工作。通過公開競聘的方式,公司從混改企業民營股東及股東代表中擇優選用職業經理人,明確并細化經理層成員的崗位職責及分工。“我們引進了一批懂技術、懂經營的‘土專家’,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極大地激發了公司各部門生產活力。”創安公司黨委副書記張濤說。
李更財原本是民營企業經營管理者,2020年3月通過公開競聘成為職業經理人,擔任聚源公司的總經理。“一到任,我就確立了產量和效益掛鉤的分配方式,干得多拿得就多!”2021年11月,公司高品質石棉單月產量達5006噸,打破了63年來的單月生產紀錄,就在這個月,車間一線工人的平均工資達到了1.5萬元。“像這樣的工資水平在公司發展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剛開始很多人不敢相信,以為是發錯了工資。”
同時,根據《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創安公司本著堅持黨對企業工作全面領導的原則,實現各治理主體的“權責法定”,公司對治理結構中“三會一層”的職能進行了明確劃分,明確了12大方面的決策事項,形成了由公司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公司董事會“定戰略、做決策、防風險”,公司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新決策局面。
在對公司產權制度、管理體制的全面改革之下,創安公司石棉產量、利潤均實現大幅增長。2020年3月25日,創安公司完成混改恢復生產,至2020年期末,產銷量達到10.5萬噸,較上年翻一番;企業在歷經連續多年虧損后終于扭虧為盈,實現利潤155萬元;職工收入平均增長45%;清償各類歷史欠賬3500余萬元。
2021年創安公司繼續深化改革,擴大成果,至年底完成產銷量11萬噸;實現營業收入1.83億元,同比增長9.92%;實現利潤總額712萬元,同比增長359%。清償各類歷史欠賬4000余萬元。“中國茫棉”的產品又占據國內溫石棉市場份額的35%以上。
2022年創安公司計劃完成產銷量13萬噸,完成營業收入2.2億元;利潤1000萬元。目前一季度已順利實現“開門紅”,產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35%,成為公司有史以來產銷業績最好的第一季度。
聚焦主業 好鋼用在刀刃上
在開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之初,創安公司就敏銳地看到,石棉行業雖受到國內外市場經濟環境、產業政策、同等代替品涌現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但是由于其優質的材料特性,高端石棉產品在未來若干年內仍然具有較高的不可替代性。
“石棉作為性能優良、物美價廉的天然礦物纖維,國內外市場需求仍然廣闊。”創安公司規劃部主任侯全廷告訴記者,公司的高質量石棉產品出口銷量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達到5000噸和7000噸。
為了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創安公司近年來大膽剝離不良資產,優化資產結構。將敦煌、西寧等多處碎片化不良資產置換為流動性高的優質資產,實現閑置資產的盤活,而這些活性資產則用于發展公司主業。記者了解到,自2017年以來,創安公司累計投入2800余萬元進行石棉產品生產、加工產業鏈條的技術改造與升級。
“我們緊緊圍繞石棉產品的開發與加工這一主業,通過剝離不良資產、挖潛降本增效、引進社會資本、職工持股等方式,進一步激發創新能力和公司活力,不斷推動公司產業向石棉行業領域集中,從而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創安公司副總經理宋海冰告訴記者。
在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推動下,創安公司資產總額、生產經營收入以及年產量均實現跨越式發展。截至2021年底,公司資產總額、生產經營收入與年產量分別由2018年的48459萬元、8300萬元、5.8萬噸增長至79783萬元、18089萬元、11萬噸。
與此同時,公司石棉產品質量也出現明顯提升。宋海冰說,過去受制于生產加工技術的制約,公司每年生產的中低端石棉產品占比達50%左右,這種不良的產品結構極大制約了公司的盈利利潤。“如今,經過一系列的技術升級,我們公司每年生產的高端石棉產品占比可達70%,這些產品的質量明顯優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同等產品。”
變廢為寶 構建循環發展產業鏈
茫崖地處柴達木盆地西緣,新能源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資料照片
?
創安公司在64年的生產過程中,形成了面積約10平方公里的尾礦積存區,對區域內的環境造成了壓力。
“這些尾礦資源其實完全可以循環利用起來,不但能夠變廢為寶,改善自然生態環境,還能為創安尋求新的發展出路。”侯全廷告訴記者。
目前,前期實驗性質的潤德科創年產20萬噸鐵精粉生產項目已建成,但鐵元素在茫崖石棉尾礦中的含量僅為5%,其他化學成分含量如氧化鎂高達40%、二氧化硅達42%,若對該資源加以綜合利用,可從中提取鐵精粉、高純氧化鎂、白炭黑、鈣鎂磷肥及制作土壤改良劑的生產,也可用于石棉尾礦制作微晶玻璃制作。同時,公司和西南科技大學聯合開展的“石棉尾礦制作微晶玻璃”技術研究也已完成,石棉尾礦綜合利用技術瓶頸基本已被突破,為尾礦綜合利用打造的上下游產業鏈正逐漸成形。
根據創安公司規劃,通過技術改造與升級,初步計劃年處理1000萬噸尾礦,年生產100萬噸鐵精粉、100萬平方米微晶陶瓷、5萬噸高純氧化鎂、10萬噸白炭黑、15萬噸鈣鎂磷肥、120萬噸土壤改良劑,剩余800萬噸無害尾礦。最終將形成年產值19.435億元、利潤5.3億元的石棉尾礦綜合性利用基地。
地處柴達木盆地西緣的茫崖市市域總面積4.99萬平方千米,風、光等新能源資源豐富,但目前開發程度較低,尚不足可供開發量的15%。創安公司正在進行通過打造“區塊鏈柔性算力項目”,對新能源進行就地消納,將新能源轉化為高附加值的“數據處理結果”進行外送,同時以負荷增量推動新能源主業發展。
據了解,茫崖市的風電配套設備由酒泉、格爾木以及德令哈等地的生產商供應,運輸成本較高。創安公司已聯合國內企業共同投資建設花土溝、冷湖風電設備制造產業園,主要制造風電塔筒與葉片。“我們在茫崖建立風電配套設備制造產業園不但解決了本區域的需求,還可以為周邊地區發展風電提供便利。”宋海冰說。
作為一家老牌資源型國有企業,創安公司在時代和市場的沖擊下沒有故步自封,而是勇于大刀闊斧地進行自我改革,搶抓機遇積極謀求綠色、可持續地發展,為同類型企業的轉型發展樹立了典型。(記者 駱曉飛 周盛盛 西寧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