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化解力帆集團破產風險調查與啟示
重慶力帆集團是“明星”民企由盛及衰的典型之一。自2017年以來,力帆集團債務危機逐步加劇,2020年上半年已經到了資不抵債、企業全面癱瘓的破產邊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重慶汽車產業發展與區域金融生態安全。
面對力帆集團破產風險,重慶市堅持“法治化、市場化”原則,引入吉利作為戰略投資方,在司法機關和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大力支持下,僅一年多時間,通過司法重整不但平穩“拆彈”,還引入吉利換電新能源汽車產業“金蛋”和一批知名專業中介機構落戶。
“瀕死”力帆如何涅槃重生?這一樣本案例對地方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大型民企重整脫困有何借鑒啟示?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度調查。
昔日“明星”民企為何瀕臨破產?
圖為力帆科技換電新能源汽車生產車間。力帆科技供圖
1992年,力帆集團的創始人,時年54歲的尹明善在一間農房里創辦力帆,經過多年發展,力帆成為全國摩托車制造和出口龍頭企業之一。鼎盛時期,力帆集團涉足汽摩、金融、房地產、體育等多個產業,國內外子公司達一百多家。
然而近些年,由于力帆集團企業家族式管理弊端凸顯、技術研發能力不足,加之客觀環境變化等諸多原因,力帆汽車國內市場缺乏競爭力、產銷量斷崖式下跌,賴以支撐的海外市場也遭受重大損失,汽車全口徑銷量由2017年的約13萬輛降至2019年的2萬多輛。
傳統燃油汽車發展面臨困難后,力帆大規模舉債投資新能源汽車試圖謀求戰略轉型,前后投入約50億元發展新能源電池及整車,但因產品質量、設計定位、技術路線等缺陷,基本無法正常銷售,外加共享汽車業務巨額虧損,戰略轉型以失敗告終。同時,力帆金融、物業、房地產等多元化業務收益較小,摩托車業務雖有盈利,又無法彌補汽車板塊虧損,2017年以來力帆集團債務問題日益顯現。
為自救,力帆集團在有效資產全部抵質押、基本喪失正常融資能力后,飲鴆止渴大規模采用財務票據、民間借貸等高杠桿融資,年財務成本高達15億元,最終陷入資金鏈斷裂、主業停滯的危機。
2018年,重慶市通過協調金融機構融資、收儲力帆廠房土地、對接其他企業開展合作等方式為力帆集團紓困,但收效甚微。力帆重整專班一位負責人說:“力帆集團危機是系統性問題導致的,僅靠外部輸血和單純債務重組已無力回天。”
截至2020年8月司法重整前,力帆集團資產評估值約136億元,而負債高達約273億元,其中金融機構債權占債務總額比例近80%;訴訟案件數最高時有1200多起,其主要銀行賬戶和資產均被查封凍結。
力帆集團一旦破產清算,債務平均清償率將不到10%,金融機構無抵質押債權將清零,廣大中小股東將損失慘重,數千名員工將面臨失業并會殃及2千余家汽摩配套企業。重慶銀行一位高管說,力帆如果“暴雷”,不但會沖擊當地支柱汽車產業和就業穩定,還將對區域金融生態造成破壞。
推動司法重整 啟動曲折“引戰”
重慶市兩江新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重慶市有關方面經多方研判認為,通過司法重整引進戰略投資方,導入全新產業和管理體系,是讓力帆“起死回生”的有效路徑,并明確由兩江新區牽頭,按照法治化、市場化原則,推動力帆司法重整。
兩江新區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在支持力帆集團保持穩定、繼續生產的同時,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工作專班,同時聘請知名律師、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統籌推進力帆司法重整工作。
兩江新區和中介機構調查發現,力帆司法重整難度很大,不少問題無先例可循。一是力帆集團是民營企業,堅守政府與市場邊界,考驗著地方決策的科學性和合法性;二是當時多數車企銷量下滑、自顧不暇,引進戰略投資方一度四處碰壁;三是債權人數量多、訴求不一,有的債權人以極端方式討債,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合理設計重整方案難度極大;四是力帆集團子公司多、內部管理混亂,資產財務審計任務繁重;五是時間緊,2020年8月力帆上市公司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如不在當年完成重整,來年將被退市,力帆集團實施破產清算將成定局。
“當時的力帆如同一個‘植物人’,不僅要輸血維持生命,還要讓它盡快恢復造血功能、從休克中蘇醒,難度可想而知!” 一位業內人士說。
推進司法重整,首先要找到合適的戰略投資方。面對如臨深淵的力帆,已過八旬的尹明善四處求助、想方設法防止企業破產,但無人愿意接盤。
在尹明善多方求助無果后,重慶市有關方面又與國內主流車企協調,但多數車企表示無意參與力帆重整,引戰陷入困境。
通過深入調研,重慶市明確以當年逆勢增長的自主品牌車企吉利為重點引進目標。吉利科技集團CEO徐志豪應邀帶領團隊兩次到力帆考察。經反復研究重組路徑、多次溝通,2019年12月終于成功引入吉利參與重整。
吉利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坦言,當時汽車行業深度調整,吉利同樣面臨很多困難,集團內部反對聲非常強烈。但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思考再三,最終說服董事會成員,決定參與力帆司法重整。
李書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第一,參與重整是吉利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響應國家鼓勵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新能源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實際行動。第二,力帆深耕汽車和摩通產業領域多年,是行業內的知名企業,其品牌在市場上具備一定的認可度和影響力。第三,吉利是一家愿意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力帆一旦破產,將對當地上下游產業鏈和員工就業、社會穩定帶來很大影響。”
掃清重整最大“攔路虎”
戰投初定后,2020年4月重慶兩江新區、吉利科技集團和金杜律師事務所、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普華永道咨詢有限公司等中介機構共同組建力帆重整項目組(以下簡稱項目組),著手開展司法重整工作。
項目組剛組建便遭遇了“一記猛棍”。中介機構審計發現,持有金融牌照的力帆財務公司正常歸集了集團資金近40億元,但此時該公司已無還款能力,客觀上形成了控股股東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上市公司司法重整的前提是不存在違規違法行為,如不及時解決這一問題,將構成違規違法事實,導致司法重整無法通過監管部門審批。
吉利科技集團副總裁鐘弦告訴記者,司法重整通常需要一兩年時間甚至更長,當時留給項目組的時間已經非常緊迫。如果不在2020年5月底前解決資金歸集潛在違規問題,就無法啟動司法重整。由于力帆集團內部企業之間存在大量相互擔保和關聯交易,一一厘清債權債務關系極為困難。她說:“這是力帆司法重整遇到的最大難題,當時就有中介機構準備離場不干了。”
為盡快解決資金歸集、贏得寶貴重整時間,項目組逐筆摸清債權債務底數,制定了清潔資產注入、擔保責任回歸等89項具體解決方案。
“力帆司法重整過程風險點非常多,開始也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干成。但是我們是下了狠心去做的,整個過程非常艱難。” 徐志豪說。
“那時,項目組成員可以說是‘晚睡早起不過夜’,通宵達旦工作,熬不住了只能輪流睡覺。” 鐘弦回憶道。經近兩個月的奮戰,項目組清理往來資金300余筆、銀行賬戶500多個,2020年5月終于幫助控股股東將涉嫌占用的近40億元資金逐一歸位,順利進入司法重整程序。
創新性實施大型民企司法重整
在解決資金歸集問題后,項目組提出“上市、非上市板塊統籌實施,‘股權+債務+資產+運營’一攬子重整方案”,全力推進力帆司法重整。
——通過基金模式避免政府直接干預。兩江新區下屬股權投資基金、吉利方面共同出資并撬動國家大基金、社會資金等共計30.2億元,設立“滿江紅投資基金”,受讓力帆上市公司29.99%股份成為大股東。
——通過以股抵債、信托計劃系統性解決力帆債務危機。力帆集團涵蓋上市公司、持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上市公司多種主體,單一針對一個或數個公司實施重整,無法化解債務危機。項目組對力帆集團139家企業全面梳理,最終確定“上市板塊11家+非上市板塊13家”合計24家企業實施重整,占集團總負債的95%、核心資產的99%,其他公司以“一企一策”方式處置。
上市板塊債務方面,在力帆上市公司原有總股本13億多股的基礎上,通過資本公積轉增32億股,其中9.6億多股用于清償債務,9億股用于引入產業投資人,13億多股用于引進滿江紅投資基金;非上市板塊,以尹明善家族所持力帆上市公司6.18億股股票為核心資產制定信托計劃,未來通過股票升值最終實現債權人受償退出。
——分類精細溝通,贏得債權人支持。協調近3000家債權人同意重整方案工作量十分繁重,項目組針對不同債權人梳理利益訴求、分類精細溝通,并篩選出87家合計金額權重超80%的重點債權人,擬定一對一溝通方案。
項目組相關負責人說:“平均每天,我們都要和600多位債權人溝通解釋。”項目組通過現金清償小額債權、有財產擔保債權留債分期、股票轉增、信托受益權分配等方式,將力帆債務平均清償率從此前的不足10%提高到了34%以上,贏得了多數債權人的支持。
但是,一些金融機構債權人有質押,即使力帆破產清算損失也較小,如何說服這部分債權人贊成重整方案是一大關鍵。為此,重慶市積極協調證監會、銀保監會、上交所等監管機構給予支持,與金融機構債權人多次溝通。在各方通力支持下,2020年11月,力帆上市、非上市兩個板塊12個重整方案均獲債權人會議高票通過,其中出資人組表決通過率100%。
——法院、政府高效聯動。在力帆司法重整大方向確定后,項目組多次與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溝通,得到了其提前介入、靠前指導。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支持下,力帆集團涉訴案件由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集中管轄,保障了全體債權人的利益以及力帆企業核心資產的安全。
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2020年8月裁定受理力帆司法重整后,將此案作為頭號案件根據重要時間節點倒排工期。重慶市政府隨即與司法機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項目組與重慶破產法庭定期協商,最終力帆集團上市板塊企業重整案、非上市板塊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案分別以102天、112天的時間高效審結,避免了力帆上市公司退市風險。
“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同發力
吉利科技集團CEO徐志豪表示,重整后企業依然保留“力帆”名稱,確保這個重慶民企旗幟不倒,同時吉利方面將對力帆全面賦能,繼承好傳統、注入新理念,迅速實現產業突破。
2021年1月,力帆上市公司進行了新一屆董事會、監事會及高管團隊的換屆選舉;2021年3月,力帆上市公司更名為“力帆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簡稱:力帆科技);2021年4月,力帆科技經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成功“摘星脫帽”。一年多來,力帆科技員工權益保障、主營業務升級、運營管理革新等工作緊鑼密鼓開展,全新力帆“揚帆起航”。
記者近期在力帆科技汽車組裝工廠看到,這個停產了三年的工廠又恢復了生機,車間里停滿了剛下線的汽車。老員工陳仁國說:“兩年前,職工們忐忑不安、害怕失業,現在管理機制更合理了,薪資待遇也有了提高,職工精氣神煥然一新。”據統計,力帆科技員工人均薪資漲幅近15%。
在兩江新區的吉利首個智能換電示范站,記者看到,90秒內即可為新能源汽車更換整塊電池,并可對電池錯峰充電、智能維護。
力帆科技汽車業務板塊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一年多的產線升級改造,已開始批量生產兩款換電新車型,今年將完成5萬臺燃油汽車+3萬臺換電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計劃。“換電新能源汽車市場還需要培育,我們現在的兩款換電新車型主要面向B端網約車、出租車用戶。后續我們還將面向C端消費者用戶生產3款換電新車型。”
此外,力帆科技在摩托車業務板塊正在加快“智能化、電動化”研發,成立了專業研究所,今年將有6款新車上市。
目前,力帆科技企業運營已步入正軌。財報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9.77億元、同比增長9.35%,實現凈利潤0.78億元、同比增長42.88%。2022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約12.5億元、同比增長48.74%,實現凈利潤5085萬元、同比增長220.54%。
“接下來,我們將加快完善新力帆現代企業治理制度,將重整后的力帆上市公司打造為換電產業制造業務上市平臺,形成差異化發展,做強做大新力帆,為各利益相關方帶來回報。”吉利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受訪業內人士認為,力帆司法重整不但成功化解了破產風險,還實現了重慶汽車產業鏈的強鏈補鏈、推動多個中介機構落戶,其關鍵在于重慶市不是簡單地通過行政手段,對“病危”企業進行“輸血式”搶救,而是堅持“法治化、市場化”原則,厘清地方政府調控邊界,借助頭部企業力量,在各級司法機關及金融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將“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有機統一。(記者 周凱 重慶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