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自主研發國內最大爐型海綿鈦——(引題)
“鈦”團隊用新技術造出新材料(主題)
“出來了!出來了!”隨著一聲驚呼,新疆自主創新研發生產的世界第一爐20.56噸海綿鈦鈦坨正式吊裝出爐。位于哈密市的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參與海綿鈦研發的肖自江團隊激動地鼓掌慶賀。
這項技術刷新了該公司去年創造的還原蒸餾車間單爐海綿鈦產量16噸的紀錄,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海綿鈦爐型產品。
摸著石頭過河
2022年,新疆湘晟技術團隊迎來了最大的挑戰:研發大爐型海綿鈦生產工藝。面對這一挑戰,技術團隊每個人既緊張又興奮。
“以前我們研發的海綿鈦鈦坨重量、體積比較小,而且也有相應的技術參考,這次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新疆湘晟研發團隊負責人肖自江說。
說干就干。團隊成員沒有經驗,就在已有的16噸海綿鈦生產工藝基礎上,開始摸索。雖然只有4噸的差距,但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數據可謂千差萬別。工藝方案中海綿鈦鈦坨的結構、反應器尺寸、加料方式和加料速度等技術參數要求精準再精準。
第一次“投料”前,為了找出最優生產工藝,肖自江帶領著10名技術骨干經歷90多天的技術攻關,從海量的數據中找出最優匹配方案,并改進工藝的過程控制。
“第二次方案預演我們都很緊張,帶著一點擔心,結果在行業專家評估后,可以實施。”公司工程師王炳說,“心里的石頭落地了”。
“這是技術挑戰,也是我成長的機會”
30歲的王炳見證了公司的每一次技術突破,這次參與20噸海綿鈦自主研發項目,他覺得十分榮幸,“這是技術挑戰,也是我成長的機會”。
今年8月底,海綿鈦反應器等裝備設計制造完成,試驗正式開始。 9月9日凌晨,第一批海綿鈦原料正式入爐,投產期間技術骨干和一線員工一起,堅守在設備周圍,實行24小時值班,記錄每一次數據的變化,按照工藝方案進行試驗。“要想成功就要嚴謹再嚴謹,在入爐的每個晚上我們技術員的手機都保持24小時開機,一旦有數據的變化,就得組織技術員線上討論,共同找出解決辦法。”王炳說。
9月26日,經過415.5小時的爐內反應、4天冷卻,高3.6米、重20.56噸的海綿鈦鈦坨正式吊裝出爐。
“我們成功了!”聊起大爐型海綿鈦鈦坨研發過程,王炳帶著堅毅而自信的語氣,“回想起大家一起奮戰的每個日夜,我覺得這才是開始。”他說。
據肖自江介紹,目前全世界生產海綿鈦的國家很多,大多是10噸以下的小爐型,“20噸大爐型海綿鈦生產技術不僅提高了生產質量,做到了比同行業節能10%~20%,還能夠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綠色生產。”
技術引領,建設全鈦產業鏈
在今年3月份,一個年產20萬噸四氯化鈦、精制技改項目、年產5000噸高端寬幅鈦合金板材項目在新疆哈密開工。
“建設了這個項目,將完善哈密鈦產業全產業鏈,推動哈密打造世界一流的鈦產業基地。”企業負責人對項目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新疆湘晟技術團隊組建以來,致力于技術研發。2018年技術團隊研制生產出新疆第一爐海綿鈦(13T),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2021年正式成立新疆鈦基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產出大爐型16噸海綿鈦鈦坨,今年又創新研制出20噸海綿鈦鈦坨。
“這次自主研發的20噸大爐型海綿鈦鈦坨,能耗方面比同行降低了15%,產能提高了20%。”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海綿鈦鈦廠廠長張建鋒介紹說。
目前,新疆湘晟已經掌握了目前主流的鎂熱法制鈦工藝,擁有“鈦礦-高鈦渣-四氯化鈦-海綿鈦-高端鈦合金材料-鈦復合材料”全產業鏈,并配套氯堿生產,實現了海綿鈦生產的產量規模化、設備大型化、產品質量高純化、生產控制自動化。(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吳鐸思 通訊員 馬安妮)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