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的發展也有賴于我們廣大的老百姓、各級政府官員和相關的金融機構方方面面的理解、認同和支持。只有大家的理解、認同、支持,我們的民營企業發展才能夠更順利。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都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建設者,我們聯起手來,共同努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讓人們生活水準更高。”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
今年是劉永好履職兩會的第31年。從1993年起,劉永好連續七屆參加全國兩會,共提交提案、建議195份。履職期間,三農問題、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社會經濟問題一直是他關注的焦點。
今年劉永好提交了包括關于提升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建設農業強國、節糧等6份提案。在采訪中,劉永好針對此次兩會的提案進行解讀,涉及了提振企業家信心、如何穿越豬周期等行業熱點話題。
“民企和國企都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建設者,我們聯起手來”
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如何提振民營企業的信心,是今年的重要議題,劉永好也將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作為他今年的提案。
劉永好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年我們政協做了調研民營經濟現狀的選題,由厲以寧做組長,我們配合進行全國的調研,推動了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的出臺,為非公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政策推動作用。”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劉永好又在政協會議經濟界聯組會上指出了民營企業發展的“三難”,即產銷難、投資難、兌現難,也提出了一系列解決的建議。
劉永好指出,當前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仍是信心不足。一方面,實體企業經過三年疫情沖擊,普遍處于發展低谷,雖然旅游、消費等行業已經率先出現了強烈復蘇信號,但全行業恢復仍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過去幾年的民間投資下滑明顯,企業看不清方向,有的持觀望態度,選擇“躺平”不投資或少投資。
他表示,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從規模、科技含量、國內國外形勢錯綜復雜的格局等角度考量,對于民營企業的政策也需要進一步的深化。
“在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了一批民營企業家,民營經濟為國民經濟貢獻了‘56789’,應多樹立信心。信心來源于中國14億人巨大的不斷深化的消費需求所帶來的市場,來源于科技的進步和數字化智能化所帶來的生產力的提升,來源于民營企業家的精神與韌勁。另外也有賴于廣大的老百姓、各級政府官員和相關的金融機構方方面面的理解、認同和支持。”
民營經濟的“56789”是指,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企業數量占90%以上。“只有大家的理解、認同、支持,我們的民營企業發展才能夠更順利。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都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建設者,我們聯起手來,共同努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讓人們生活水準更高。我覺得這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我還是蠻有信心的。”劉永好說。
如何降低周期性波動及穿越豬周期
近兩年,生豬養殖企業并不輕松。對于如何降低周期性波動、穿越豬周期,劉永好認為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豬周期在過去的幾十年一直有,一個周期通常4年左右,有時候會長一些,有時候稍短一些。我們總結過去的豬周期往往有這樣一個特點,當豬少了以后,價格上漲,農戶養豬的積極性很高,養多了以后價格就下來了,進入到豬價的低谷。低谷的時候農民虧損,一段時間以后供應又少了,價格就會再上來。”
劉永好表示,首先適度規模化的養殖,能夠一定程度降低周期性波動;其次,可以梳理大量的歷史數據進行研究,分析豬周期形成的原因,也可以根據能繁母豬的存欄量和養殖的格局,來判斷豬周期的波動,從而進行調節。
“降低周期波動的影響,要處于主動的位置,通過精益管理來降低成本。比如,通過科技的育種、管理的提升降低成本;通過數字化的流程再造,特別是把養殖的每個環節都數字化來減少人為的干擾及其他因素的干擾,這也能夠對周期的波動起到調節作用。”
此外,劉永好建議,創新金融工具對農業企業的支持方式,研發支持農業領域的長周期專項金融產品,幫助農業企業對抗產業周期性波動,“熨平”產業周期,提高企業對農產業進行資本投入和技術投入的信心和積極性。
“有沒有可能金融機構給予信貸等金融支持的時候,周期略長一些。比如貸款期限能夠覆蓋一個豬周期。我們測算過去那么多豬周期,波谷與波峰差價較大,但是拉平了算,總體下多數企業還是盈利的。對銀行來說,一方面要支持農業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要防范風險。從周期的角度看,多數的好企業風險并不大。因為如果一直是虧損,那養殖企業都會退場,農民也都不養豬了。而實際上農民、養殖企業都還在養豬,說明整體還是有利潤的。因此,在強農富農的政策方面,希望對周期波動大的養殖企業和農民朋友,也給予長周期金融產品的支持,來降低周期波動的影響。”劉永好說。(澎湃新聞記者 彭艷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