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強調,支持平臺企業大顯身手。平臺企業要增強信心、大膽探索、持續創新,相關部門要積極營造良好環境,為平臺企業發展創造更大空間。
作為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臺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國數百萬名快遞小哥、保潔人員、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通過平臺實現就業;阿里翻譯每天以200多種語言,為跨境電商平臺上的200萬個中小商家提供上億字數的翻譯服務;在寧德時代、富馳高科、三一重工等企業,騰訊云利用工業AI技術輔助完成生產、質檢、維修等工序;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菜鳥為中國商家提供了低成本出口物流,讓中國商品直通海外……正因為眾多平臺企業的存在,我國企業得以深耕國內這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還具備了參與世界競爭的強勁實力。
當然,平臺企業成長迅速,在搶占發展先機、積累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出現了壟斷市場、侵害消費者權益甚至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為此,我國開展平臺經濟專項整治,目的是以規范促發展,而不是打斷發展、遏制發展。隨著專項整治基本完成,平臺合規意識顯著提高,常態化監管體系逐步完善,平臺經濟發展迎來新階段、面臨新機遇。
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是,近期中央及相關部門在提及平臺經濟時,多次強調其對數字經濟的帶動作用。如果說平臺經濟上一階段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創新商業模式,重要成果是涌現出上百家平臺企業,實現了從0到100的突破,那么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則需要其將發展重點轉向加快實現科學技術創新與應用場景創新,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全國5000多萬戶企業、1.1億戶個體工商戶和200多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賦能,實現100對1.6億的托舉。
近兩年,將平臺企業帶上熱搜的多是一些老問題,這說明部分企業開拓步伐減緩,創新陷入停滯。鼓勵平臺企業大顯身手,關鍵要解決信心問題,支持企業創新。
在經濟恢復期,信心比黃金重要。對平臺企業來說,更是如此。短期來看,應盡快落實之前提出的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強信心,明方向;中期來看,在常態化監管的同時,應對平臺企業的創新嘗試堅持包容審慎的監管態度,讓他們有空間、有膽量去探索;長期來看,要堅定不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用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和更有溫度、有力度的“放管服”改革,為包括平臺企業在內的所有經營主體創造發展空間。
近段時間,部分平臺企業已開始嘗試新業務。要趁熱打鐵,出臺相關扶持政策,以激勵平臺企業恢復活力,并帶動整體經濟復蘇。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