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是穩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擴就業的重要力量。加快中小企業恢復元氣,政策上要繼續“幫把手”,大中小企業要“攜好手”,促進高質量發展要“有推手”。
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連續3個月下降。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88.9,比上月下降0.1點,降幅有所收窄。總體來看,5月份該指數雖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仍處在景氣臨界值100以下。作為反映中小企業經濟運行狀況的綜合指數,中小企業發展指數回落,表明中小企業仍處于疫后恢復期,企穩回升的基礎尚不牢固。
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復蘇,但市場需求還是偏弱,企業預期不穩、信心不足,生產經營困難較多。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具有市場敏感度高、抗風險能力偏低、議價能力不強、自有資金有限、社會融資困難等特點,現階段面臨的困難挑戰更為突出。今年以來,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呈下降態勢,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企業成本壓力和資金緊張狀況有所緩解,但國內外訂單下降、企業利潤下滑、產能過剩增加、應收賬款拖欠等困難仍在持續,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投資意愿還不強。
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作為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是穩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擴就業的重要力量。2022年,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5200萬戶。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中小微企業的從業人數占全部企業從業人數的近八成。中小企業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小企業穩則經濟穩、就業穩、預期穩。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和機制不斷完善。截至2022年已累計培育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近年來,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的力度之大,出臺政策之密集、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僅去年一年,國家層面出臺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就達40多項,對于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快中小企業恢復元氣,政策上要繼續“幫把手”。政策落實到不到位?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感受最深。要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各地實際,聚焦中小企業的急難愁盼問題和制約創業創新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支持力度,幫助企業既降顯性成本也降隱性成本。要做好已出臺政策的宣傳落實,讓更多經營主體知曉政策、用好政策,讓中小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更大力度為各類經營主體投資興業破堵點、解難題,提振企業發展信心。
助力中小企業站穩腳跟,需要大中小企業“攜好手”。數據顯示,超九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國內外知名大企業配套。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是釋放大企業創新活力、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潛力的有效渠道,也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推動大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配套、市場開拓等方面深入合作,以大帶小、以小托大,營造“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的良好發展生態。今年以來,工信部組織開展“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和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等活動,正是為了幫助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產業鏈供應鏈。6月份的全國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也以“賦智、賦值、賦能”為主題,助力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
促進中小企業強壯筋骨,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有推手”。疫情期間的有關調研發現,數字化程度越高的企業受疫情沖擊的影響越小。數字化轉型可以提高中小企業的敏捷度和堅韌性,已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修課”,但目前中小企業整體數字化水平仍相對較低。解決廣大中小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困難,需要各地因地制宜落實相關政策舉措,強化分類指導和跟蹤服務,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構建完善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出一把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熊麗)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