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擬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近期受到市場關注。寧德時代日前公告稱,董事會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230億元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保本型投資產品,投資品種包括但不限于保本型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或大額存單等。
本次用于買理財的資金來源于數日前寧德時代剛剛落地的巨額定增。6月22日,寧德時代近450億元大額定增正式落地。根據此前公告,寧德時代的資金投向分五大用途,主要包括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和新能源先進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等等。
今年以來,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的上市公司并非一家。今年2月,中信證券公告稱,擬將暫時閑置出來的80億元資金用于銀行定存,同樣引發市場熱議。更多上市公司則是選擇利用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5月18日,山西汾酒公告稱,擬使用不超過200億元額度的閑置自有資金購買結構性存款。公告顯示,公司購買的結構性存款屬于短期保本浮動收益的低風險型產品,但浮動收益取決于掛鉤標的價格變化,仍存在收益不確定的風險。4月29日,九安醫療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95億元或等值外幣的閑置自有資金用于購買安全性高、風險低、流動性好的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發行的投資產品。
“一般而言,對于上市公司定增募資,尤其是大額募資,資金使用需要一定時間來實現,更有可能是分批次地去使用,所以會導致閑置資金的出現。”經濟學者、允泰資本創始合伙人付立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對上市公司而言,財務規劃中利用閑置資金理財是一種常見的財務運營手段,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資金使用效率,更好地匹配企業賬期和使用頻率,平衡收益風險,獲得額外收益。即便不進行募資,企業利用自有資金理財的現象同樣存在。
不過,付立春也表示,如果上市公司資金閑置時間過長、閑置資金規模過大,或者是相對于上市公司整體現金流水平比例較高,可能意味著與募資初衷的不相匹配,類似問題也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據Wind數據顯示,以認購日期作為統計,截至6月28日,今年持有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為904家,去年全年則為1306家。從認購規模來看,今年以來持有理財產品超過百億元的上市公司僅有江蘇國泰和中國電信2家,持有規模分別為171.88億元和101.70億元。此外,中信證券、濰柴動力、迪阿股份、航發動力共4家上市公司認購金額在50億元以上。(記者 羅逸姝 北京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