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8日,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所屬航天南湖公司在上交所科創板鳴鑼上市,成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家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這是二十三所改革創新的里程碑事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唯創新者進,唯改革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展以來,二十三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改革創新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改革信心更強
“二十三所擁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平臺,開啟‘所+上市公司’協同發展新格局,令人期待!”
“不輕松”“充滿挑戰”“考驗勇氣和擔當”談及二十三所的改革創新,該所所長金蒼松感慨過程不易。
回頭看,為什么需要這樣一場改革?
“習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作為國防科技工業骨干力量,唯有改革創新,才能高質量發展,才能更有力支撐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金蒼松所長說。
為更好完成“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使命,二十三所主動提出要從傳統的“任務型”研究所向“自主發展能力型”研究所轉變,針對性地提出建設“新二十三所”,從戰略管理、強軍履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數字化轉型、人才建設六個方面全方位提升自主發展能力。“建設‘新二十三所’是為了打造高質量發展能力進行的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十分必要。”
產業布局更優
主責主業更加聚焦、產業結構更加清晰、核心能力更加突出,這是二十三所改革三年行動的指揮棒。
?“從交付產品向交付能力轉變,是二十三所在業務層面的根本性變化。”金蒼松所長表示。二十三所是傳統的國防裝備制造企業,做產品、完成任務的思維根深蒂固,但是面向實戰的裝備建設需求在改變,僅僅瞄準當前的研制要求無法研發出優秀的產品。
為了實現向能力型的轉變,二十三所積極探索領域工作機制,各產品領域聘任首席專家,成立領域工作組,開展常態化領域需求研究,規劃高價值產品線,提前開展平臺化產品研制、關鍵技術攻關和能力建設。將用戶需求對接到裝備研制中,提供體系化的解決方案,并加強各領域間的交叉融合,圍繞國家空天防御核心需求,提出并構建了空天防御探測、信息支援保障和產業鏈延伸“三大產品體系”。
2022年11月,二十三所空天防御探測體系首次亮相珠海航展,紅旗-17AE、紅旗-9BE等制導雷達以及一整套解決方案,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30余年來,二十三所測量雷達在載人航天重大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團隊榮獲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先進集體。航天新氣象公司圓滿完成2022年北京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是國內唯一覆蓋“空天地海”一體化的綜合性氣象探測儀器設備和服務提供商。航天微電公司瞄準產業鏈延伸,微聲器件、鐵氧體材料研發能力國內頂尖,和航天南湖公司雙雙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剛剛在科創板上市的航天南湖公司,是國內預警雷達骨干承制單位,預警雷達作為空天防御探測體系核心裝備之一,是國土防御的重要裝備。“二十三所終于邁出了資本平臺助力產業發展的實質性步伐”,談及航天南湖公司成功上市,負責該所產業發展的張哲副所長感慨不已。
二十三所運用上市平臺開展投融資、重組并購、業務整合、股權激勵等一系列先行先試的舉措,有望把主責主業進一步做強做大,把自我革新動力、企業治理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助力產業壯大發展。
科技范兒更足
數據顯示,二十三所近三年研發經費投入超過營業收入的30%,保持行業領先。
“創新,對企業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牢牢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據自身業務特點,二十三所打造了以戰略為核心的創新管理體系,加強戰略落地對科技創新的頂層引領,以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技術方向布局為重點,加強資源協同,重塑創新型制度體制和組織模式。
改革三年行動期間,二十三所勇闖科技“無人區”,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若干技術領域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重大創新和基礎研究項目取得突破。
二十三所充分調動多地的政策資源、人才資源和產業資源,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成立成都研發中心、西安研發中心,多地協同研發生產態勢基本形成。設立平湖實驗室,打造新型產學研創新平臺,支撐態勢感知和人工智能尖端科技領域發展。聯合荊州市政府成立新材料創新研究院,加強基礎材料研究。
目前,二十三所擁有雷達信號處理全國重點實驗室等2個國家級創新主體、7個省部級創新平臺。使用自籌科研經費發布開放基金,引領國內相關技術方向發展,2022年的開放基金吸引50余家高校、90余個團隊積極參與,得到行業高度評價。
“青年創新的流程暢通了,我們的動力更足了!”航天科工集團杰出青年崗位能手曹佳帶領的“雷達芯”青創室,在所里政策大力支持下,從幾個人的團隊成為獨立的研究室,其研發的射頻微系統系列產品,是未來雷達整機性能的關鍵核心部件。“啃下這種難啃的硬科技,把金字塔頂端的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十三所將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數字化轉型視為下一發展階段的核心能力。以模型驅動的數字研發模式正在逐漸顛覆傳統的裝備研制模式;以流程驅動的智慧企業正在向智能化決策的業務模式全面轉型;柔性化的智能制造基礎能力雛形初顯,“復雜電子組件智能微組裝生產線”入選“2022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
體制機制更活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從根本上來說,三項制度改革就是要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二十三所堅持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深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完善經營機制。
“二十三所的改革進入深水區,遇到不少新情況、硬骨頭,領導干部必須當先鋒、打頭陣、作表率。”
隨著一所多地布局全面鋪開,數十名領導干部到“急難險重”崗位經受鍛煉,到所屬公司和異地機構交流任職,有效促進了所本級和公司、異地機構在發展戰略、工作業務和企業文化上的協同融合。同時,“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任期考核機制進一步激發領導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和潛能。
暢通三類人才職業成長發展通道,革新“人才評價、多元化激勵”兩個機制和“培訓、考核”兩個體系,建立“人才高速聚集、人才快速成長”的良性生態環境,讓每個人的工作價值能夠得到組織認可。在重大前沿創新方向設立責任專家負責制,構建精準、及時的考核體系,全面激活人力資源這個核心要素,高層次人才快速成長,人才智力結構顯著優化。
公司治理規范化深度加強,所屬公司全部將黨建工作要求寫入公司章程,實現董事長和黨組織書記“一肩挑”。推進董事、監事任期制及契約化工作,公司“三會一層”各司其職,高效運行。嚴格落實上級關于公司管理市場化轉型的要求,優化控股股東管控模式,落實管控權責界面。探索制定試點公司管理市場化轉型工作方案。利用證券市場規則推動股權激勵,激發核心技術及經營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公司高質量發展。
“管理效率提升是業務發展的倍增器,形成機制、建立流程、考核閉環是核心抓手”,二十三所在管理層面,也在進行一場深度的自我革命。探索精準化科研生產管理,實施科研任務分賽道管理;對標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構建“兩端防雜、中間治亂”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以端到端能力提升為目標,開展流程梳理和優化;全面落實質量要求,開展質量能力提升工程……一系列管理改革,旨在打造未來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持續性自主發展能力。
“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沖開了一個個阻礙發展、束縛活力、抑制創新的藩籬,為高質量發展積聚了強大的勢能。在建設‘戰略引領擘畫新格局、強軍履約樹立新擔當、科技創新蓄力新動能、協同發展構建新生態、數字航天塑造新模式、人才強企建立新機制’的‘新二十三所’的新征程上,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金蒼松所長說。
二十三所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化改革,始終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防建設、服務國計民生,勇于改革創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