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強、零售弱”,是過去一年銀行貸款投放的真實寫照。
近期A股銀行陸續披露的2023年年報顯示,一方面,上市銀行在對公貸款投放方面“火力全開”,全力支持實體經濟;另一方面,零售承壓,個人貸款增長乏力,提前還貸情況還在延續。
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階段,信貸增長要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不少銀行已放下“規模情結”。若細讀上市銀行年報,能夠清楚地看出他們的“進與退”“取與舍”,這些選擇不僅影響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更是實體經濟進一步復蘇的關鍵。
對公貸款整體增長較快
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22家上市銀行年報發現,六家國有大行中,除交通銀行外,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的貸款增速均在10%以上,規模和增速都占據絕對優勢。位于長三角地區的常熟銀行、江陰銀行、無錫銀行、瑞豐銀行,貸款增速也在10%以上。相比之下,部分股份行貸款增速有所放緩,僅有浙商銀行實現雙位數增長,渤海銀行貸款總額較上年末有所下降。
從貸款投向上看,對公貸款整體增長較快,例如瑞豐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的對公貸款同比增速超過20%。就具體領域來看,先進制造業、科創、綠色、普惠、鄉村振興及個人消費等領域的貸款增速均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面對貸款收益率持續下行,銀行普遍采取“以量補價”策略,但也有不少銀行放下了“規模情結”,轉而盤活存量金融資源。
例如,去年4月,建設銀行召開全行大會,要求全行放下“規模情結”,不以規模論英雄,要追求高質量發展,致力于行穩致遠。近期,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亦稱:“我們絕不搞為了營收的規模沖動,應當不斷加強對風險滯后性和收益當期性的認識,所謂‘以量補價’也好,‘以價補量’也好,我們都不推崇?!?/p>
由于貸款收益率和債券收益率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銀行加大了債券投資力度,以釋放更多金融資源。
工行過去一年信貸投放及債券投資新增超4萬億元,貸款投放、債券投資總量和增量均保持同業領先。建行亦增加了國債和地方債投資,一方面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另一方面國債和地方債稅后收益率比較高,對凈利潤形成了有力支撐。農行董事長谷澍表示,該行去年投資了很多國債,盡管利率較低,但非常安全,還減少了所得稅費用。
零售貸款增長承壓
相比對公貸款,零售貸款的表現乏善可陳。過去一年,平安銀行、江陰銀行、瑞豐銀行、無錫銀行、光大銀行、渤海銀行的零售貸款都呈現負增長態勢。
究其原因,主要是個人住房貸款業務承壓明顯。六家國有大行中,工行、農行、建行、中行、交行的個人住房貸款均有所減少,唯有郵儲銀行實現增長。據郵儲銀行零售業務總監梁世棟介紹,該行個人住房貸款凈增760億元,在行業處于領先水平,主要基于三個策略:一是搶占二手房市場;二是在高能級市場上發力,去年一線城市投放同比增長超過50%;三是發揮網點優勢,在縣域市場尋求住房剛需。
今年以來,提前還貸的趨勢還未消退。民生銀行副行長林云山坦言,2023年該行按揭提前還款規模增加比例較高,進入2024年這一趨勢還在延續。但該行按揭貸款余額和按揭占整個貸款的比例相比同業并不算高。而在這個水平上,預計2024年按揭提前還款跟重定價會影響到當年的收入約18億元。
不過,亦有中國銀行、浙商銀行、常熟銀行、郵儲銀行個貸增速10%以上。例如中國銀行重點促進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非房消費貸款余額增長近45%。郵儲銀行非房消費貸款以及信用卡合計增量超過900億元,同比多增超過千億元。
隨著消費市場穩步回升,銀行高管們認為消費信貸機會猶存。梁世棟表示,今年將抓住以舊換新的契機,在汽車貸款、3C電子產品和家裝方面推出相關服務優化措施。中國銀行副行長林景臻表示,將加大個人住房貸款投放力度,圍繞客戶裝修、購車、日常消費等全鏈條資金需求,做好消費貸款、信用卡分期等全面的綜合服務。
貸款投放計劃透露今年去向
“挑戰年年有,應對好了就是新機遇,解決好了就是新突破?!惫ば卸麻L廖林說。2024年機遇究竟何在?結合近期多家銀行透露的貸款投向,可探知一二。
基于年初“開門紅”貸款投放的良好形勢,銀行高管們對全年貸款增長充滿信心。例如農行2024年計劃縣域貸款增長1.3萬億元以上,增量占比達到50%左右。建行對公項目儲備比較充足,預計全年對公貸款的增量將與去年基本持平,能夠實現兩位數以上的增速。中行預計全年境內人民幣貸款將保持平穩增長,其中公司類貸款仍然會保持較高的新增占比。
“從前兩個月的情況來看,工行人民幣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公司貸款較年初增長近9000億元,創下新高;個人貸款同比多投1100多億元,增幅近30%,制造業、綠色、科創、普惠等方面的貸款均實現了較快增長。”工行副行長王景武介紹道。
具體投放領域也有新意,“五篇大文章”、新質生產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銀行高管口中的高頻詞,“支持民營經濟”也被屢屢提及。
“過去幾年,民營企業面臨一定挑戰,目前正迎來大力發展制造業、高新科技的政策窗口期?!泵裆y行董事長高迎欣說。
在建行副行長王兵看來,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發展以及高技術制造等領域需求依然比較旺盛,未來將圍繞重點領域的有效需求完善綜合性金融服務,持續提升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不斷優化建行的信貸結構。(記者 馬慜)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