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歷史,星海浩瀚,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提起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中國白酒,有人會感嘆于歲月珍釀,有人會聯想到流量熱度。但對于白酒品牌五糧液,大部分人的記憶點都會落在文化底蘊上。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以及中國白酒典型代表、民族品牌典范,五糧液的“文化”底氣源自哪里?
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五糧液自唐時“重碧酒”、宋時“姚子雪曲”到明初“雜糧酒”,至清得名“五糧液”,跨越逾千年時間軸,傳承至今,歷史文化深厚,源遠流長。五糧液誕生地長江首城、“中國酒都”宜賓擁有4000年釀酒史,2000多年建城史,“西南半壁古戎州”更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優越,在造就“川酒甲天下,精華在宜賓”的同時,見證了中國大半部釀酒史,涵育了五糧液深厚的文脈根基,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匯流處,長發升、利川永、聽月樓、天錫福、劉鼎興、鐘三和、張萬和、全恒昌等八大古酒坊至今仍持續釀酒,撰述“大國濃香”流芳詩篇。
歷史上,“詩圣”杜甫、文學家黃庭堅、一代名臣范成大等名人都與五糧液有著深厚的淵源,從“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對酒當歌到《安樂泉頌》“姚子雪曲,杯色爭玉。得湯郁郁,白云生谷”的交口贊頌,五糧液“文”的特質與底蘊深深烙印在每一滴美酒的基因中,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釀藝卓絕的匠心文化
擇一事,終一生。五糧液人不忘初心、堅守匠心,庚續“大國工匠”精神,通過“傳幫帶”,推動五糧液非遺釀造技藝不斷演化精進。五糧液元明古窖池群逾700年不間斷使用,富集以億萬計的釀酒微生物,堪稱“看不見的釀酒工人”,它們隨歲月更迭而繁衍生息,讓泥窖成為“活著”的文物。
代代釀酒匠人以古酒坊為“家”,與古窖池為“友”,數十年歲月相伴,早已浸潤釀酒要義,包包曲制曲、跑窖循環、續糟配料、分層起糟、分層入窖、量質摘酒、按質并壇等上百道工藝極其復雜,最終以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凝練為每一杯濃香至味,以酒載道,滿足大眾對美好生活最本真的向往。
天地人和的“五”字文化
“集五糧精華而成玉液”的五糧美酒,其釀造原糧自五洲四海薈集川南宜賓,應四時之序,和天地之美,遵循“種、釀、選、陳、調”美酒五字訣,以五糧平衡之比例成釀,高粱釀酒清香味正、大米釀酒醇和甘香、糯米釀酒純甜味濃、小麥釀酒曲香悠長、玉米釀酒噴香尾甜,各味諧調,恰到好處,代表了中國濃香型白酒最高釀藝。
“五”字在古代曾有繁多、廣納之義,更寓意吉祥、和諧、尊貴,五彩繽紛、五谷豐登、五福臨門、五鼎萬鐘……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與哲學思考,更是傳統文化代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五糧液將這一文化符號發揮到了極致,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體,以五糧藉天地精華,敬時盛歲新。
博納中正的“和美”文化
傳統文化本身就具有“美”的特性,唐詩宋詞的意境美,非遺工藝的精湛美,佳釀天成的生態美,甚至一支竹笛、一張古琴、一只團扇、一尺宣紙就能構畫一方天地、一個江湖。傳統文化也兼具“和”的稟賦,“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協和萬邦、天下大同”。而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集大成者,五糧液天生具有美的特性、和的稟賦,其所主張的“和美”理念不偏不倚、和諧中正,是“中庸之道”延續至今的創新表達,五糧液更是將“和美”貫穿于整個產品釀造過程與企業創新實踐之中。
秉持“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文化理念,五糧液始終致力于將高品質產品帶給消費者,共享“和美”這一精神內核的物化呈現。更以開放博納的姿態站位世界舞臺,深度參與世博會、APEC、博鰲亞洲論壇、國際金融論壇、進博會等國際高端政商活動,啟動“和美全球行”跨國文化交流活動,講好中國白酒故事,以白酒“和美”力量助力亞太及世界經濟文化互通互鑒、繁榮與共。
時代同頻的創新文化
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以變應萬變,是萬物生存的法則,也是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內驅力。近年來,五糧液在企業發展及品牌建設過程中,始終守正創新,走在時代前列,作為川酒及中國白酒代表,樹立和打造了多個行業標桿。無論是產品開發、品牌塑造、項目建設等,五糧液的創新舉措與表現都十分亮眼,成果累累。
以產品為例,從攜手施華洛世奇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緣定晶生系列創意產品到獨具東方特色的和美中國系列、五糧液?紫氣東來,從中西合璧的新范式五谷羅尼雞尾酒到供不應求的龍年生肖酒,五糧液一直是產品創新的先驅者,將傳統底色與時尚多元文化相融合,弘揚傳統文化之美、賦予中國白酒新立意。
除此之外,五糧液在項目方面,啟動建設501古窖池中國白酒文化圣地,打造開放型酒業國際樣板,穩步向世界一流企業邁進;在品牌方面,攜手央視春晚秋晚、打造《美美與共》《大國之道》、溯源岷江和金沙江、飄香米其林與《中餐廳》……在持續創新創造中庚續中華文脈,擦亮以中國白酒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精神標識,與時代同頻,讓世界看見東方“和美”精髓。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遠行。在文化瀚海中航行的五糧液,牢牢扎根于中華數千年文脈滋養的沃土,傳唱著東方傳遞與世界的“和美”企愿,享譽四海內外,又怎怕乘風破浪。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