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上,汽車展區備受關注,外資車企展示了諸多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新品以及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新技術,但觀展人士普遍感到,相較于中國品牌,大多數外資車企少了些電動、智能“黑科技”,在新技術、新玩法層出不窮的中國市場顯得很“傳統”。不僅如此,此次進博會上部分外資車企展示的汽車新技術正是源于中國技術反向輸出。
業界人士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正迎來技術變革、產業重構、生態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并將給全球汽車產業提供發展新動能、合作新機遇。
反向輸出 中國技術站上“C位”
豐田汽車在本屆進博會上設立了“電動化”“智能化”“多樣化”三個展區,智能化展區的重點展品是首款純電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概念車。該車型基于廣汽豐田生產的bZ4X純電車輛平臺打造,搭載的是中國自動駕駛企業小馬智行研發的第七代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軟硬件系統。
“豐田與小馬智行的一系列合作,正是看中我們的技術能力。”小馬智行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車型是今年8月小馬智行、豐田中國、廣汽豐田設立合資公司推進Robotaxi規模化部署后的成果,未來,該車型將成為承擔起合資公司推動全無人駕駛出行規模化落地任務的首款車型。
本屆進博會上,大眾汽車也展示了在可持續、智能和電動化領域的最新技術和產品。其中,大眾軟件子公司CARIAD的游戲座艙平臺軟件“Gamebase”亮相,這是CARIAD與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vivo合作的成果,雙方還在共同進行HMI人機交互融合、數據與算力融合、大模型等領域的探索。
此前,CARIAD宣布與中國大算力智能芯片“獨角獸”企業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還與中科創達成立合資公司翼創雷行。
“我們計劃在2025年、2026年量產與地平線合作的L2+、L2++級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產品;與中科創達合資公司開發的智能座艙產品也將于2025年、2026年起大規模量產上車。”CARIAD中國CEO常青在進博會上透露。
在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的展臺上,中國自動駕駛企業文遠知行與博世共同開發的博世中國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擺在顯眼位置。在雙方合作中,文遠知行為博世中國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提供自動駕駛軟件算法的開發和適配。博世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與文遠知行的合作項目是博世今年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壓力空前 外資車企謀求技術合作
近年來,主力產品仍是燃油車的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從市場份額看,今年中國品牌汽車國內市場占有率突破50%,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已經達到59.7%,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品牌乘用車更是有絕對優勢,市場份額超過85%。
并非是外資品牌實力不濟,在中國以外市場,其表現依然優異。比如梅賽德斯-奔馳今年上半年營收757.57億歐元,同比增長6%;凈利潤104.9億歐元,同比增長7%。
在中國市場,奔馳推出了多款純電和插電式混動車型,但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執行副總裁冷炎在進博會上透露,他總被問:“奔馳有沒有電動車?”
“今年上半年,豐田全球累計銷量超過500萬輛,同比增長接近10%,收益、銷量都創歷史新高,預計今年全年豐田全球銷量、各項指標都會創歷史新高。”豐田汽車(中國)投資公司高級執行副總經理董長征說,而在中國市場,豐田遇到了空前的壓力。
捷豹路虎中國執行副總裁李潔坦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月滲透率已經接近40%,意味著燃油車市場急劇下滑,而合資車企的產品幾乎都是燃油車,于是遭遇銷量的顯著下滑。“捷豹路虎在高端品牌中最高級別的頭部部分表現相對穩定,但在3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價格區間,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外資車企現在面臨很大挑戰和壓力。”福特中國政府事務副總裁向小芳說,“我們在燃油車領域積累了上百年的經驗,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突飛猛進地發展,對所有外資車企都是一個轉型課題,需要找到解決方案來適應中國市場的巨大變化。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是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風向標、試驗田。即使當前面臨很多挑戰,福特還是會堅定不移地推進在中國的發展。”
不少外資車企高管都表示,在智能化、電動化技術方面,中國的確有很多方面值得學習。
“中國諸多技術的確是領先的。今年上半年,公司高層多次來華,對國內電動車、智能網聯、智能座艙做了全面考察,并基于這些技術,擴員了在華工程團隊。”李潔說。
一個有趣的對比是,早些年參觀車展,中國車企高管“貓”下腰去看外資品牌的車底盤是怎么造的,如今,外資車企的高管在車展上也會“貓”下腰看看中國電動車是怎么造的。
李潔表示,應對汽車變革的下半場要創新,運營模式要創新,在產品技術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國汽車技術資源,積極向中國產品客戶體驗看齊。“在研發、產品開發領域,我們將直接把中國相關技術引入到全球產品開發中,尤其在自動駕駛方面,我們在積極拓展與國內相關企業合作。”
技術出海 中國科技驅動全球創新
正如梅賽德斯-奔馳在進博會上的表達,中國科技創新驅動全球創新。記者采訪了解到,這些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在汽車智能化領域的技術合作,目前主要為中國市場服務,但將相關技術推向全球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不久前,大眾與小鵬汽車簽署戰略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并入股小鵬汽車,面向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兩款大眾汽車品牌電動車型;上汽集團與奧迪合作加快上汽奧迪全新電動車型開發,拓展高端市場智能網聯電動車產品。
10月末,雪鐵龍、瑪莎拉蒂的母公司斯特蘭蒂斯集團宣布投資15億歐元成為新勢力造車企業零跑汽車的戰略股東。斯特蘭蒂斯集團表示,將借助零跑汽車技術先導的電動汽車生態系統,來實現該集團“勇敢向前2030”戰略規劃中的電氣化目標,并“將通過零跑汽車的競爭力在中國和其他市場獲利”。
“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車技術授權和技術服務收入達到27億元,同比增長5.5%,與歐洲、美國品牌都有技術合作。”吉利控股集團首席執行官李東輝此前告訴記者,技術授權成為吉利目前全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未來利潤來源的重要方向。2022年,吉利汽車就與法國雷諾集團的韓國子公司雷諾韓國汽車簽訂股份認購協議,首次將技術輸出到汽車工業發達國家。
上汽國際副總經理趙愛民在進博會上透露,上汽未來肯定會在發達經濟體建立工廠,把新技術帶到海外。上海奧迪未來的電動平臺全部來自上汽,這是技術“走出去”的成功。未來,還有更多合作伙伴用上汽的電動化、智能化技術,中國電動化、智能化確實走在世界前列。
申港證券研報稱,中國新能源產業已逐漸成為全球新能源變革的技術輸出中心。中國自主品牌利用電動汽車發展的技術優勢和市場規模換道超車,在與外資品牌的合作中逐漸擁有話語權,合作模式由“市場換技術”變為“技術輸出”。同時,中國車企所擁有的電動汽車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和投放能力也備受青睞。
越來越多外資車企與國內車企技術合作,意味著國內車企技術出海的路徑愈加清晰。中國貿促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王俠在進博會上說,中國汽車產業國際化的1.0時代是合資的天下,是市場換技術的單向模式。現在,中國新能源與智能化技術的強勢崛起和合資股比的完全放開,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國際化進入了2.0時代,自主、合資、外資,產品合作、技術合作、生態合作將百花齊放。近期出現的合資車企中方在技術產品層面反哺外方、新勢力與跨國公司謀求戰略合作等,正是這個新時代的生動寫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