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家級或省級創新平臺121個,在全省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中布局了16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持續提高;多個高端材料項目填補國內空白。梳理湖南國有企業改革成績單,科技創新是重要內容。
目前,湖南企業創新綜合指標位列全國第八,國有企業是其中的“排頭兵”。著力轉型升級、聚焦關鍵領域、革新體制機制,湖南國企的創新氛圍越來越濃,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向新而生”促轉型
今年8月,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湖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位列榜單第421位,成為首家上榜湘企。這家湖南國企中的領軍企業,正是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典型樣本。
湖南鋼鐵集團歷史悠久,旗下的湘鋼、漣鋼、衡鋼均創建于1958年。相比于國內其他企業,位于中部地區的湖南鋼鐵集團并沒有多少優勢,一度陷入虧損的困境。
近年來,湖南鋼鐵集團聚焦鋼鐵主業,邁開“向新而生”的步子。其中,湘鋼“5G智慧工廠”項目成功入選工信部5G案例集;漣鋼是全球技術最先進的汽車板生產企業之一;衡鋼以高端品種、高端市場、高端客戶為主要目標進行結構調整。
衡鋼研發人員在攻關海底管線管“卡脖子”技術難題。資料照片
幾個創新驅動的指標可見一斑:2021年,湖南鋼鐵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100億元,利潤總額150億元,效益排名行業前五;重點品種鋼占比超過55%;實物勞動生產率由2015年760噸鋼/人,提高到2021年的1530噸鋼/人,躋身行業領先水平。
湖南鋼鐵集團企業管理部部長湯建華說:“十年前,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時,企業面臨生存危機。現在進入世界500強,這是改革創新的十年,是波瀾壯闊的十年。”
作為制造業大省,湖南省國有企業中不少從事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相對傳統的產業。近年來,眾多像湖南鋼鐵集團這樣的“老字號”國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敏捷應對市場變化,煥發了新活力。
湖南省輕工鹽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省屬國企,主要生產食鹽,這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行當。2020年,湖南輕鹽集團洞悉單一的加碘鹽已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在國內首倡食用鹽高端戰略。2021年,湖南輕鹽集團推出純度達到99.7%的高端鹽系列。
食鹽純度的提升,離不開技術創新。據了解,湖南輕鹽建立了“1+6”兩級科技創新體系,同時推動校企合作,成立湖南省井礦鹽研究中心,建立了“食品科學與營養國際博士后創新中心雪天工作站”。
“‘小小的鹽粒’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不再只是人們印象中的低附加值產品。”湖南輕鹽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岳元媛介紹說,企業相繼完成增鮮控鈉鹽、醫用軟水鹽等新品研發,并在鹽堿化工行業嶄露頭角。
高端化轉型、產業鏈延伸,讓湖南輕鹽盈利能力持續增強。湖南輕鹽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雪天鹽業發布的2022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3.44%,凈利潤同比增長149.25%。
攻堅克難顯擔當
被稱為“21世紀的金屬”的鈦,廣泛應用于大飛機、核電、艦船等。10多年前,盡管中國鈦工業初具規模,但高端鈦產品普遍依賴進口。
2006年,湘投金天科技集團緊貼國家戰略需求,決定進入鈦材料領域。湘投金天科技集團戰略發展部副經理呂彥杰說,企業通過引進人才、和鋼廠合作,前后反復做了32次實驗,終于在2007年5月生產出國內第一個大卷重寬幅熱軋鈦帶卷。
之后,湘投金天科技集團又接連研發航空高端裝備用鈦合金部件、高品質冷軋鈦帶卷、薄壁高性能鈦焊管。航空用的鈦焊管,壁厚只有0.5毫米,且是異形件,產品要經過極為嚴苛的試驗和認證。2017年左右,這家企業的產品成功進入世界知名飛機制造商的供應鏈。
“十年磨一劍。如今我們的鈦焊管不僅能夠替代進口,還實現了批量出口,搶占歐美、日韓等國外主流市場。”呂彥杰說。
類似的攻堅克難案例不勝枚舉。在湖南,眾多國企緊盯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集中力量推進一些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比如,衡鋼與中海油合作研發,攻克深水立管成分設計、尺寸精度、機械性能等技術難題,為“深海一號”供應首批國產大口徑深水立管,打破了國外壟斷;以農藥為主業的海利集團圍繞“糧食安全”等重大課題謀求發展,相繼攻克了關鍵農藥中間體、高效殺蟲劑、綠色儲糧防護劑等核心技術。
除此之外,湖南國企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急難險重”事項上,也挺身在前、勇于創新。
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的“世界銻都”錫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銻品供應基地,至今已有130多年的采煉歷史。然而,銻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固廢砷堿渣數量巨大,其無害化處理是一道世界性難題。
2013年,湖南省將湘江保護與治理列為“一號重點工程”,包括錫礦山等在內的五大礦區打響了污染治理攻堅戰。2019年,湖南有色產業投資集團(原湖南黃金集團)受湖南省委省政府委托,接過處理砷堿渣的重任,聯合中南大學等單位開展攻關。
2021年底,歷經三次技術迭代,砷堿渣無害化處理技術順利通過專家組的技術評審和整體竣工驗收。目前,每年2萬噸的處理裝置已投入運行。項目現場負責人彭竣說:“在生態治理這類重大問題上,國有企業不講條件、不遺余力,彰顯了新擔當。”
理順機制添動力
湖南海利集團農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杜升華在國企工作了25年,他切身感受到研發的“含金量”。
今年上半年,杜升華經過自主申報、公開答辯,憑借高毒農藥低毒化產品等產業化成果獲得30萬元中長期激勵。和他同時拿到這項激勵的總共有10位同事,最高的激勵資金有60萬元。
“原來在國企做好做壞一個樣。”杜升華頗有感觸地說,“現在的激勵政策主要依據產業化成果等實際貢獻,大家爭相比學趕超,都想做出更大成績。”
湖南海利集團有關負責人說,過去一段時間,企業人才流失很嚴重。如今,10多名從海利流失出去的人才又回來了,下屬研究院到了晚上也是燈火通明,形成了濃厚的創業創新氛圍。
科技創新離不開良好的激勵機制。近年來,湖南國企在人才隊伍、薪酬體系、產學研結合等方面銳意改革,不斷激活創新這池“春水”。有的國企設立科協組織,為科技工作者服務,提升有效專利增長數量,推動產學研結合工作;有的國企實施“揭榜掛帥”、科研經費承包和項目負責人等制度。
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科改示范企業”名單中,湖南4家在材料、智能裝備等領域的國企上榜。其中,湘投金天科技集團連續兩次在“科改示范企業”專項考核評估中獲評“優秀”。
湘投金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孫力說,通過“科改示范行動”,企業著力破解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市場化程度不高、發展新動能不足等問題,實現了科技創新和經營業績的“同頻共振”。(記者 白田田 史衛燕 長沙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