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黨的二十大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部署,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就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著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為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軍工骨干央企,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更加深刻領會、自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自立自強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國企。
提高站位,強化擔當,深刻認識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的極端重要性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在目標上,要使我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力爭盡早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在方向上,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在戰略上,要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在體制上,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在路徑上,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論述是我們做好科技創新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必須進一步提升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進一步增強做好科技創新工作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關系國家安全和根本利益的“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研判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和國內外發展形勢,深刻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關系國家安全和根本利益的戰略考量。我們必須以建設科技強國的創新責任,以勇闖創新“無人區”、實現“從0到1”突破的創新自信,把科技自立自強的地基打牢、大廈建高,絕不能錯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為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提供科技支撐。
進一步增強政治自覺,深刻認識解決“卡脖子”問題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的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一系列“國之重器”有力保障了國家安全,極大振奮了中華民族自信自強的志氣、骨氣、底氣。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與滿足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相比,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有些科技領域還存在較大差距,有的領域雖經過艱苦努力實現了并跑、領跑,但領先優勢不夠明顯、領先地位還不牢固。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以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憂患意識下決心徹底解決“卡脖子”“掉鏈子”薄弱環節,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把科技的命脈、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進一步強化政治擔當,深刻認識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大型國企必須扛起的重大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科技領軍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要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軍工央企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中流砥柱和依靠力量,代表著國家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目前,軍工央企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兩院院士、各類國家級科技英才等一大批專家學者,國家和國防重點實驗室等一系列創新平臺,有責任也有能力在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更強支撐。我們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堪當國家隊、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使命感,在科技競爭、技術比拼的最前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絕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保持定力,守正創新,牢牢把握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利條件
當前,我們黨正帶領中國人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我們要發揚斗爭精神,守正創新,越是關鍵時期、重要節點,越要保持戰略定力、把握有利條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的根本保證。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高度關注航天事業發展。作為近乎涉及國民經濟所有生產部門和技術領域的行業,中國航天事業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直接決策、指揮推動下創建和發展起來的。從新中國成立后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進入新世紀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到新時代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航天強國、世界科技強國,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戰略、重大舉措、重大工程,牽引著我國科技發展奮起直追、迎頭趕上,指引著航天事業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歷史性成就。正是我們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堅強領導,中國航天事業有了賴以發展的政治保證、知難而進的根本依靠;正是因為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才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明確的奮斗方向、強大的思想引領,航天事業才能夠始終沿著正確的航向接續奮進。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把堅持和加強黨對航天事業、科技創新工作的全面領導,作為謀劃創新的坐標原點、推進創新的根本原則,確保黨的領導落實到科學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各環節、全過程。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自立自強的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為根本遵循,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復雜問題,不斷提高從政治上看創新、謀創新、抓創新、實現創新的能力,不斷深化對企業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確保科技創新工作向高質量推進。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的顯著制度優勢。由于航天重大工程具有系統復雜、技術密集、風險性大、研制周期長等特點,我們黨領導航天戰線建立了全國“一盤棋”的大協作機制,以一系列重大方針、原則和政策措施,迅速集中和調動了一切可能的力量和資源,在新中國建設起比較完整的國防科技和軍工生產體系,科學建立了型號總體設計部、型號兩條指揮線體制。從設計到生產、從研制到試驗、從發射實施到飛行控制,航天技術發展的每一次突破、航天工程任務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全國各條戰線、各行各業大力協作、攻堅克難的結果,從而創造了“兩彈一星”、重大工程、重大專項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正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航天系統工程管理方法的科學運用,匯聚起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強大合力。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優勢,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各類企業、地方政府的長期科研合作,將創新要素、支撐保障高效集聚到科技創新的“刀刃”上,以集約化研究、會戰式攻關加快突破最緊急、最迫切的關鍵核心技術,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的關鍵支撐。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局勢和國家建設發展需要,在黨中央的大力號召和努力爭取下,錢學森等一批杰出科學家及海外學子毅然回到祖國。黨中央選調了一批經過戰爭和革命鍛煉的領導干部、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技術專家、國家培養的大中專畢業生和優秀技能工人,這一支能攻善戰的人才隊伍為創建和發展航天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始終聽黨話、跟黨走,保持許黨報國為民的政治本色,創造了一部驚天動地的航天事業發展史、頂天立地的科技自立自強史,推動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大向強。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必須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必須千方百計廣聚天下英才,想方設法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建設航天人才高地,確保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沖得上、靠得住、打得贏。
大力弘揚航天精神,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的力量源泉。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其中,幾代航天人通過接續奮斗鑄就了以“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為代表的航天精神,這既是偉大建黨精神在航天事業發展中的鮮明表達,也是支撐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獻了青春獻終身”“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卻不缺精神”“拼了命也要把導彈送上天”,在一次次震驚世界的試驗成功和技術突破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在任何壓力面前都從來不屈服、不退縮、不止步的堅定勇毅,是在任何困難面前不講條件、不辭辛勞、不求回報的拼搏奮斗,是在任何挑戰面前追求卓越、追求極致、追逐夢想的必勝信念。正是憑著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我們黨才能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正是依靠一股精神力量,中國航天事業才能歷經艱難而迎難而上、面對挑戰而迎戰取勝。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的殷殷囑托,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傳承航天精神,發揚斗爭精神,不斷從黨領導下的航天事業奮斗史中傳承創新基因、堅定創新自信、汲取創新力量,激勵新時代航天人開展“我與先輩比奮斗”大討論大實踐,以精神升華助推事業騰飛。
突出重點,緊抓關鍵,全力以赴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航天科工既要加強頂層謀劃設計,也要善于突出重點、緊抓關鍵,把握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使我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力爭盡早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要進一步緊跟中央部署、緊盯國家需要、緊貼企業實際,明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為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再攀高峰、再立新功。
著力在加強基礎研究上下功夫。積極發揮好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堅持“四個面向”,在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大力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牢牢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高質量完成好重大項目任務的論證、實施和攻關。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科學謀劃未來專業技術體系和重點技術方向,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主動適應、積極融入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科學研究范式深刻變革趨勢,加強國際合作,有效維護我國的科技安全利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著力在解決“卡脖子”問題上下功夫。牢牢把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求,深化推動航天科工“1+4”戰略實施與國家創新體系相銜接、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協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深入融合。深化實施航天科工科技自立自強38個行動和100條舉措,壓緊壓實攻關軍令狀和責任令,精準把握技術難點、攻關重點、時間節點,強化動態部署、掛圖作戰、打表推進,形成具有航天特色的攻關組織模式、合力攻關體系。樹立更加注重創新投入、集聚創新人才、奪取創新成果的考核導向,健全與履行強軍首責,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相匹配的科技評價激勵、成果應用轉化、科研人員薪酬等同向聯動機制,大力支持一批研發機構、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打造科技創新先鋒力量和骨干網絡。
著力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上下功夫。緊緊圍繞解決制約主責主業創新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強資源優化調整和專業化整合,加快國家實驗室、航天智能院等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打造一批行業產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科技領軍企業。加快原創技術“策源地”和創新聯合體建設,切實解決預研、研發、生產、試驗等創新鏈條中的斷點、堵點和梗阻,強化總體與分系統相協同、產學研用聯合、上中下游貫通,賦能前沿性、顛覆性創新技術研究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強化鏈式思維、鏈長建設、鏈式協作,推動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三大支柱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著力深化數字化系統工程體系建設,實現裝備全壽命周期工程管理的數字化全覆蓋、流程全打通、業務全在線。
著力在建設矢志愛國奉獻、熱愛航天事業、勇于創新創造的人才隊伍上下功夫。堅持黨管人才,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縱深推進人才強企戰略,系統推進人才工作“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機制建設。積極自主培養“鑄劍”隊伍,系統實施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梯次培養計劃,打造航天科工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師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加快構建航天防務人才“雁陣格局”。選拔型號總師在國家重大任務中擔綱領銜,提升大系統協同、大兵團作戰的組織領導能力。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健全優秀青年人才特殊培養政策,源源不斷地造就航天強國建設者、航天事業接班人。
著力在強化成果產業發展上下功夫。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著力培育原創型、基礎型高價值專利,強化國際專利創造,實現知識產權與企業創新能力和產業規模的高度匹配。建立知識產權市場化機制和轉化運用工作機制,構建科技成果合作共享模式。持續提高國際標準建設力度,強化國際標準項目的申報立項工作。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深度挖掘創新成果的應用領域,以高質量的科技供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好服務于高品質生活。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航天科工將牢記“國之大者”,鑄就“國之重器”,打造“國之干城”,在新征程上展現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的新作為新擔當,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戰略科技力量。
(作者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