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消費貸利率繼續調低,信用卡提高額度、支付特惠、分期消費平臺支持免息分期……迎接“雙十一”購物節,消費金融行業熱度持續升溫。一系列促銷活動,進一步激發了消費潛力,對擴大內需、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具有積極意義。
隨著近期各地密集出臺促消費政策,消費回暖跡象顯現。消金行業也加快融資步伐,為下一步穩健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后續針對新市民等領域的金融創新和消費服務有望實現更大突破。
助推個人消費信貸成本下行
“之前想買某新款手機,但是覺得一下花近一萬元也是一筆大開支,就沒有立刻下手。最近‘雙十一’從不少分期付款平臺看到免息活動,本來8999元的手機分一年付款,六個月免息,剩下六個月月息也只有3%出頭,才十幾塊錢,感覺還是很劃算的,就趁機買了。”在朝陽區工作的白領王女士對記者表示。
在當前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市場競爭加劇背景下,為進一步助推消費復蘇,包括信用卡、消費貸、分期平臺等多種形態在內的消費金融行業圍繞“雙十一”場景開啟促銷,相關消費貸款利率持續下降。
多家消金機構推出貸款利率打折活動。例如,馬上消費安逸花在“雙十一”期間上線主題活動,用戶可通過參加活動瓜分11億額度免息券。樂信旗下主打分期購物的分期樂商城,不僅推出多個大額滿減折扣方案外,還憑借場景優勢,使用戶享受分期專享提額優惠,通過“優惠+分期”組合為用戶帶來更優消費體驗。
銀行也積極下調消費貸利率。招商銀行“閃電貸”前6期享受7折年利率。民生銀行“上新”消費貸優惠活動,活動期間申請“民生民易貸”且簽約送8.8折優惠券,折后年利率低至3.85%。信用卡方面則圍繞“雙11”開展了消費立減、支付特惠、獎勵積分等活動,其中新用戶優惠力度更大。
業內人士表示,金融機構瞄準購物節推出貸款類的優惠活動,不僅有助于自身業務的拓展,也有望與其他促消費舉措形成合力,共同助力穩定和擴大消費。中郵消費金融負責人表示,利率下調后,最直接的表現是借款人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息優惠,進而考慮使用消費貸進行提前消費。
加快“補血”深挖需求雙管齊下
前景向好也進一步激發了機構布局的熱情。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官網顯示,螞蟻消金近期發布4則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公告,合計轉讓近40億元。10月底,馬上消費發行2022第四期安逸花ABS,金額達18.20億元,截至目前,年內馬上消費發行了4期銀行間ABS,共計超過50億元。
信貸資產收益權,與銀行間資產支持證券、股東借款、金融債、銀團貸款等,均為目前消費金融行業的重要融資方式。今年以來,包括海爾消金、興業消金、平安消金等至少10家消費金融公司“補血”。
“這其實體現出消費金融公司及其股東對未來消費金融業務充滿期待。6月以來消費呈現復蘇趨勢且具有一定延續性,特別是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擴內需成為政策重要發力點,可以預期被疫情等因素壓制的消費需求未來將會呈現穩步修復勢頭,同時政策層面已體現出對消費金融領域的持續支撐,因此中長期來看,消費金融公司需要通過大力補充資金提早布局消費金融業務。”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說。
360數科有關負責人認為,隨著消費市場從增量轉入存量競爭,消費金融市場也告別了高速增長時期,提升服務和體驗、增強數字化成為關鍵。因此,公司加強“嵌入式金融”服務力度,與電商平臺、社交平臺、智能硬件平臺、生活服務平臺、視頻娛樂平臺等近20家合作方展開深度合作,作為有消費場景的互聯網平臺補充力量,為不同圈層客群提供金融服務。
助推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數據顯示,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2.4%,拉動GDP增長2.1個百分點。此外央行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17.08萬億元,同比增長5.4%。
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提升,不乏消費金融的支撐。麥肯錫報告認為,中國消費金融市場將保持穩健發展,預計2025年底市場規模將增至約28萬億元。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2年第三季度例會也強調了對個人消費信貸的扶持,包括推動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優化大宗消費品和社會服務領域消費金融服務。招商證券研報認為,會議將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作為繼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之后的新目標,預示“促消費”將是下一階段政策發力的重點。
多家受訪機構也表示看好消金市場前景。“其實從年初至今,我們就通過多場大促,在數碼,家電等場景發力,推出優惠費率、隨機立減、返現折扣等優惠政策,助推消費市場進一步回暖。”樂信CEO肖文杰對記者表示,以此次“雙十一”為例,分期樂商城自啟動起,銷售不到1小時即突破1000萬GMV(商品交易總額),首日2小時完成全天目標,10月31日當天GMV同比增長128%。
馬上消費有關負責人表示,多項數據顯示,當前消費市場正逐步復蘇,消費潛力也在進一步釋放。截至9月,馬上消費已經幫助690萬征信白戶創建信用記錄,累計服務農村用戶2970萬人。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建議,消金行業可圍繞當前金融服務的薄弱點尋找增長空間,如基于新市民的金融創新、對創業群體的支持以及圍繞住房保障、職業教育等領域的增量拓展等。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