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布的月度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創下13年來最大同比增幅。不過,美國對此反應并不強烈,倒是擺出一副“躺平”的姿態來面對不斷高漲的通脹風險。
6月10日,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經季節性調整后,5月份CPI同比增長5%,創2008年8月以來最大同比增幅。具體看,5月份美國CPI環比上漲0.6%,表明美國通脹壓力仍在上升。而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后,核心CPI環比增長0.7%,同比增長3.8%,這也是該指標自1992年6月以來最大同比增幅。
盡管美國通脹指標近期快速攀升,超過預期,但美聯儲官員依然多次表態稱“美國通脹率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回落”。這種引導對市場產生不小影響。5月份CPI數據公布后,美股市場反應相當平靜,三大股指甚至小幅收高。美國投資者普遍認為,當前通脹高企是暫時現象,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及供應鏈受到影響所致,“這意味著當前的通脹上升將是過渡性的”。當然,也有人不認同美國當局和市場這種態度。有分析指出,一旦通脹走高,就很難在不引發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加以控制。美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米歇爾·邁耶近日表示,若將近期所有的通脹問題均視為“暫時出現”,并不合情理。
美國對通脹風險近乎無動于衷的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
首先,美國眼下最看重的目標是促增長而非穩通脹。美聯儲去年8月份宣布的新貨幣政策框架就表明,美聯儲會容忍通脹率“適度”高于2%“一段時間”,以實現2%的平均通脹率目標。從美國當局此后的各種公開表態來看,其心里打的算盤多半還是用天量的債務規模以及通脹指標的穩定當本錢,去豪賭寬松政策能夠刺激美國經濟盡快恢復內生動力。
其次,美國當局高度忌憚資本市場的反應。去年以來,只要有關于退出寬松政策的“風吹草動”,美國資本市場定會“就地躺倒”,這讓美國當局投鼠忌器。似乎也是看到了美國當局的“軟肋”,美國市場愈加肆無忌憚地推升資產泡沫。短期投機收益顯著的同時,美國經濟的滯脹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再次,美國解決通脹問題的經濟手段基本用盡。2008年以前,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只有8000多億美元,最新數據顯示已超過8萬億美元,而且美國聯邦債務與GDP之比已超過二戰時期創造的最高紀錄。這正如有關人士在上周召開的陸家嘴論壇上所指出的,“當財政支出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靠中央銀行印鈔來支撐時,就像一架飛機在空中進入自轉旋渦,很難由自己順利改飛出來”。進一步看,則更需要高度警惕美國動用非經濟手段來解決通脹問題。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當局正利用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優勢地位,將濫發貨幣的成本向全球轉嫁。面對美歐開閘泄洪產生的溢出效應,“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采取痛苦的應對舉措。俄羅斯、土耳其、巴西央行已啟動加息,有的發達經濟體也開始釋放收縮信號”。
在過去幾十年,這一幕反復上演,讓人不得不思索更深層次的問題:為了應對通脹,全球貨幣體系該如何改革?全球主要儲備貨幣該如何承擔其應有的責任?繼白銀、黃金和石油之后,全球儲備貨幣是否需要新的錨定物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