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的17平方公里擴展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從地理名詞變成科創地標,從園區向城區邁進,三十而立的張江,褪去青澀走向成熟。張江科學城“持續進化”的背后,離不開張江集團等地方國企的助力。
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降低創新創業成本
張江科學城內的企業登陸科創板。資料照片
7月25日,聚焦腫瘤、代謝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藥企業益方生物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這家企業的注冊地,就是張江科學城。
如果打開科創板企業分布地圖,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張江這片“高光”區域。統計顯示,科創板開市三周年之際,在科創板掛牌上市的張江企業數量超過30家,以生物醫藥和集成電路等先導產業為主,顯示出張江企業的“硬核”實力。
30年來,在張江科學城這片沃土上,先后“長出”了約2.3萬家企業、1800家高新技術企業、179家外資研發中心,從業人員約50萬,2021年企業總營收突破萬億元,呈現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長態勢。
好收成源自好生態。無論是專業化的創新創業載體建設、160多家市場化創投機構的金融支持,還是“張江事、張江辦結”的制度環境,營造參天大樹與灌木叢林共生共榮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張江一直不遺余力。
君實生物、科望醫藥、和鉑醫藥、之江生物、沛嘉醫療、美迪西……經年累月,在上海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濤的記錄冊中,十幾年來入駐藥谷平臺的企業赫然在目。
“君實生物、科望醫藥都曾在張江藥谷平臺的501房間入駐過,我們私下開玩笑——‘501是一塊風水寶地’。”姜濤說。
姜濤介紹,該平臺聯合科學城內的高能級科研機構,比如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等,形成了1000多臺套儀器設備的共享服務網絡資源,初創企業到這個平臺上,就可以“一站式”地享受到各種研發資源,有效降低創新創業成本。
來自上海科創辦的統計顯示,張江科學城現有雙創載體100家,孵化面積共80余萬平方米,在孵項目2500余個,在孵企業從業人員5萬余人,形成了“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創新孵化鏈條,是上海市雙創載體集聚度最高的區域。
加速園區向城區蝶變 科學城亦是人文城
從浦東機場沿著華夏高架路駛向上海市區,快到中環時,遠遠就能看到兩棟遙相呼應的在建高樓。這就是每天都在“長高”的張江地標“科學之門”。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上海最高的“雙子塔”。
高級商務樓宇、人才公寓、城市書房……從一片農田上崛起的張江科學城,曾經遍地實驗室和工廠,這幾年則變得越來越有城區味兒。
現任張江集團房產建設事業部副總經理的姜海清,2012年第一次來張江,因為開錯了路,走到了一片荒地。“我心里一緊,感覺自己可能要到郊區工作了,但轉念一想又有些興奮,這說明張江還有巨大的開發量在等著我們!”姜海清說。
姜海清的判斷很快得到了驗證。從大企業研發中心、特色產業園到科學會堂、附屬學校,在張江工作十年,他一共接手了20多個不同類型的項目,“既填補了職業空白,又見證了張江產城融合的全過程”。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張江將匯聚更多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國際化、高品質、活力開放的科創型城市副中心。
張江集團建設的張江科學會堂。資料照片
已經建成的張江科學會堂,是張江公共服務設施中的重點項目。遠看這個建筑宛如一艘即將起航的航母,近看外墻上數萬個不規則的三角形瓷板熠熠生輝。這個項目未來啟用后,將集國際峰會、行業路演、科創大賽、文化活動、展覽展示等功能于一體,形成一個開放融合的科創能量交流平臺。
由園變城,意味著溫馨的居住環境。目前張江的人才公寓房源達到5000余套,國際社區人才公寓一期已建成千余套,首批人才已入住,科學家公寓已拿到施工許可,馬上就要開建。“十四五”期間張江科學城可提供的人才公寓面積將是現在的3倍,達到150萬平方米。
上海科創辦的統計顯示,自2017年起,張江累計推進三輪“五個一批”重點項目257個,總投資約3800億元。從當代藝術館到科學城書房、張江戲劇谷,再到張江科學會堂、張江科學之門……當科技硬實力和人文軟實力交融共振,一個更高階、更具活力的一流科學城將在上海張江加快崛起。(記者 何欣榮 董雪 有之炘 上海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