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進上海市閔行區,再也不是上海市民口中的“閔大荒”了。
從上海地鐵5號線劍川路站出來,往東方向走上幾分鐘,一片頗具現代感的廠房映入眼簾,這里便是上海市閔行區“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的核心地帶。
記者從9月7日舉行的“高質量發展在申城”上海市政府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大零號灣”地區已集聚“硬科技”企業3000余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零號灣”區域估值超億元的企業達112家,估值超10億元的企業有30家。“大零號灣”正在蓄勢起航。
硬科技創業首選地
閔行區位于上海地理版圖中心,是鏈接長三角的橋頭堡和溝通全球的重要樞紐門戶,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豐富、文化底蘊深厚。
2015年6月,在距離上海交大閔行校區一路之隔的一棟5萬平方米商務樓內,“零號灣”正式誕生。這座商務樓由閔行區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地產集團三方共建,旨在打造產、學、研一體轉化鏈條的“試驗田”。
“大零號灣”科創大廈 。閔行區供圖
取名“零號灣”,當初本意是做“從0到1”的突破、孵化和“從1到10”的成長。但今天,“10到100”的企業均相繼紛至沓來。
據介紹,在“大零號灣”,匯聚了4000多家硬科技企業,其中60%-70%的企業均為高校師生校友企業。目前,已經有60余家上海交大師生創業企業入駐“大零號灣”,總估值超過五百億,其中估值超過兩億的企業有29家,相當部分為科學家創業,站上產業第一線。
此外,加速成果轉化也成為將“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區從“施工圖”轉化成“實景畫”的重中之重。
寧德時代、歌爾股份、泰爾重工等超30家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在“大零號灣”設立研發中心,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已成態勢。
據閔行區科委主任徐豪透露,為提升“大零號灣”配套,目前在建的科創載體約有70萬平方米。“大零號灣”國際人才會客廳、“大零號灣”圖書館、閔行科創公園已建成投入使用,閔行還籌措了超3000套人才公寓,并圍繞上海交大、華東師大周邊區域,啟動綜合環境提升工程,努力創建宜居宜創的開放式科創街區。
助力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一碗湯的距離”,這通常是用來形容一種父母和子女之間居住的遠近,煲好一碗湯送去,剛好不涼。如今在“大零號灣”,許多交大科學家借此來形容校區與園區間的距離。
采訪當日,上海交通大學菡源資產投研總監顧冰正在位于“大零號灣”核心位置的“天工之家”科學家創業服務中心內,忙著與高校教授們討論如何助力前沿的科研成果落地成“金”,并獲得投資。目前有60多家交大師生創業企業已經入駐“大零號灣”,總估值超過五百億元。
走進“天工之家”科學家服務中心大門,墻上“厚植生態、篤行致遠”八個大字在上海交通大學鮮紅的校徽下顯得異常醒目。
作為國內高校的率先探索,上海交通大學的“天工計劃”與學校2021年底發布設立的“未來產業母基金”共同構成了“組合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天工計劃中已經有5家企業獲得融資,總金額1.98億元,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其中,圖靈量子、術銳技術、輝羲智能、節卡機器人、唐鋒能源、榮駿科技、霖鼎光學等一批交大科學家參與創業的企業,已在“大零號灣”生根發芽。
“天工之家”科學家創業服務中心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攝
在上海交通大學菡源資產投研總監顧冰看來,科學家們要想創業,既需要硅谷(大零號灣)也需要沙丘路(創投)。而“天工計劃”,就希望起到類似沙丘路的作用。該“計劃”為科學家創業者提供一系列量身定制的公益創業培訓、私董會、創業導師、創業管家、融資服務等。
“讓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天工之家’的成立正是我們對這4個‘敢’的探索和實現。”上海南濱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徐亞云說。
閔行區委書記陳宇劍表示,下階段,閔行區會加快高質量孵化器、大學科技園、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構建全鏈條孵化培育體系。建立完善區校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設立“大零號灣”創投基金,建設“大零號灣”金融港,構建全過程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加快“大零號灣”科創成果轉化中心、“大零號灣”國際智能醫療創新中心、寧德時代未來能源研究院等重點項目的建設。
在大零號灣,眾多硬核科技企業正在孵化,不久的將來,或許就能形成科技創新的“核爆點”。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