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廣東先導先進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國家稀散金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牌匾。航空航天、激光制導等領域必不可少的稀散材料許多都出自這里,公司產品從清遠高新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該公司的成長見證著清遠高新區的崛起。從1992年全國第一個扶貧開發試驗區,到2015年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清遠高新區一直在努力奔跑,而且跑出了“加速度”。根據2020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清遠高新區綜合排名第96名,實現升級國家高新區以來排名連續5年穩步攀升,是粵東西北唯一一家排名進入前100名的國家高新區。
老與新
老朋友更好 新朋友更多
今年2月,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扛回了“全國就業與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的榮譽。這個稱號含金量不低,廣東省僅有5家企業入選。
殊榮源于實力。2003年公司落戶清遠高新區,近年來營業收入、稅收、利潤保持30%年增長率,發展態勢強勁。
一邊是老朋友扎根于此,越來越好,不斷實現突破;另一方面,新朋友不斷慕名而來,越來越多。
這段時間,圓康再生醫學研究院院長邱建華一直帶領研發團隊在實驗室里忙碌,她親自主導的幽門螺旋桿菌靶向藥物的研發,目前已到了研發的關鍵時期。2017年,邱建華從美國留學回國,年底企業進駐清遠高新區天安智谷園區。
“來到這里覺得環境比較適合,通過這幾年的規劃,我們把整個產業鏈都放在了清遠。”邱建華說。
為了讓新老朋友都能在這里“和鳴”,清遠高新區持續加大力度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和定位,瞄準具備較強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積極開展高企精準招商。在2020年度考核評價當中,實現當年新增高企32家,園區內高企營收合計占比達71%,排名全國高新區第26位,位列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
內與外
對內練內功 對外伸橄欖枝
“實事求是地講,清遠的創新要素不足是現實問題,但是,創新要素不足不等于不可以做創新工作。”對此,清遠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周岐賢有著清醒的認識。
清遠高新區立足自身優勢,不斷練好內功。同時,主動對外伸出橄欖枝,以校地合作為抓手,把創新要素集聚了起來。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李衛紅現在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廣東師大維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該公司是華南師范大學(清遠)科技創新研究院第二批項目團隊創辦,由該校的專家、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組成。
公司依托已有科研成果,利用5G、物聯網等新技術手段,構建了數字孿生地理基座。“這些成果可助力數字孿生城市地理基礎的搭建,為智慧城市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李衛紅說。
目前,研究院已引進中科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國家高層次人才領銜的創新創業團隊18個,其中孵化科技企業9家,轉化科技成果33個。
如今,校地合作在清遠高新區開花結果。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三所校地合作研究院科技成果正加快落地和轉化,共引進項目團隊44個。此外,清遠高新區還與廣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廣東新能源研究所簽訂協議共建科技創新平臺。
通過對外伸出“橄欖枝”,清遠高新區創新“朋友圈”越來越大,創新資源越聚越多。
硬與軟
硬環境存差距 “軟服務”彌補
1月25日上午,廣東聚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正式上市。“是清遠的營商環境吸引了我們從廣州轉戰過來。”該公司總經理楊正高說。
楊正高所言不虛。清遠高新區深知,與珠三角地區相比,在硬環境、財力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差距,但可以通過提供高質量的“軟服務”來進行彌補。
“很多時候企業都是直接到我辦公室來解決問題。”周岐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現在清遠高新區和他個人,都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服務企業上。
清遠高新區設立粵東西北地區首個行政審批局——清遠高新區行政審批局,將涉及投資建設領域6個部門的83項審批事項劃轉行政審批局一個部門集中辦理,目前,審批事項的承諾辦理時限比總體法定時限壓縮93%以上。與此同時,企業投資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廣東省首創“審管分離”行政審批模式,重大投資項目變“先批后建”為“先建后驗”……眾多改革創新舉措,為清遠高新區注入了新活力、新動力。
“現在項目排著隊進來,到明年至少有100多家企業投產。”周岐賢堅定地說,“十四五”期間,清遠高新區經濟總量將翻一番,總量將超清遠高新區過去28年的總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