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在做未來,而走向未來的智慧往往可以從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中所汲取。
馬在歷史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極高,具有豐富的象征和寓意,馬的精神,是忠誠、高貴、奔馳,馬的神韻,是與人類同生死、共榮辱的歷史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充滿奉獻美的恢弘史詩,它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
近年來,“蒙古馬精神”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圖騰之一,更是得到了濃墨重筆的稱頌贊譽,其豪放不羈、強健不息的氣質特點,加上戰場上的矯健身姿和勇武氣勢,成為了凜凜正氣與豪情壯志的最佳寄托。“蒙古馬精神”在今天依然奠定了重要的現實意義,時刻激勵著當代人緊跟時代步伐、勇闖時代激流的爭先意志和創新品格。
深耕中國青少年素質教育近二十年之久的勝者教育,便將“蒙古馬精神”提煉為企業文化的精髓,奮進不怠,馳而不息,積極探索教育領域的前沿熱點與難點問題,為現代教育創新貢獻了諸多落地方案和模式范本。
育人如馭馬:因材施教,更能激發最大潛能
誠如上文所述,蒙古馬是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象征,在蒙古英雄史詩《江格爾》中,更是有描繪蒙古戰馬的生動藝術形象影響至今。事實上,“蒙古馬精神”是通過歷史積淀而形成的,逐漸成為草原文明交織當下時代的主旋律之音。時至今日,蒙古馬的優秀品質早已深深鐫刻在國人的靈魂深處,融入到全民族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之中。
隨著現代社會變革日新月異,“蒙古馬精神”常變常新,而作為身處一線教育事業的教師,角色和作用也需要不斷隨著時代要求而積極變化。
勝者教育張益銘老師認為,“當代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向‘組織者、引導者、學習規劃者’轉變”。青少年教育應像馭馬一樣,看似馴服的背后,其實是不隨意從眾、不強加定義、不人為設限,而是順應馬的脾性,擁抱馬的個性,以包容萬物之心激發馬的更大潛能。
不論是馭馬還是育人,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使其“做更好的材”。21世紀的教育價值觀,是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新的人才觀、質量觀、學生觀、評價觀,不斷優化培養目標、課程設施、教育過程和教育配制,鼓勵孩子逐步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擁有健全的人格、心智和能力。
羅素說“須知參差不齊,才是幸福的本源”,我們應該承認,每個孩子都因其天生個性和家庭環境的不同,擁有差異化的潛質,這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加應該被重視。
為此,勝者教育的核心觀念就是在尊重孩子天賦和成長規律的前提下大力提倡個性化培養,針對每個學生的特殊條件提供定制化的一對一服務,從個人成長咨詢、職業規劃咨詢、心理輔導等方面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個性化的目標和夢想。
馬自奮蹄:讓孩子獲得成長的自驅動力
中國人喜歡馬,也常常愿將馬意寓事業、功名、學業飛黃騰達,但青少年教育想要培養出不負時代的“千里馬”,不能原地等待“被相馬”,要不須揚鞭“自奮蹄”。
現代教育觀念認為,孩子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者,也是現代化教育全面發展的參與者和共建者。老師和父母也不僅僅是提供知識傳授和物質保障的人,更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導師和好伙伴。正如張益銘老師說過,“成年人都曾經是孩子,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成長。”
在學習和生活中,家長和老師要給予孩子適當的自主權,讓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做決策和承擔后果,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責任感。與此同時,進一步倡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關注,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和獨立思考能力。
此外,還應提供適當的挑戰和機會,讓孩子接觸新的事物和場景,提供一些適當的挑戰和機會,讓他們學會面對挑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老師要找到科學的辦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系,在孩子探索和嘗試新事物的過程中,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激勵,讓他們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行動力,充分感受到成長和進步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和勇敢地探索未知領域,這必將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認知世界和發掘自己的潛力。
“勝者少年163模型”便是進一步找到了如何激活青少年潛質的方式范本。勝者教育旗下的老師會以多重維度科學評測出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優勢,讓孩子生命的核心需求被發現,幫助他們打通成長動力的底層邏輯。
結語:
全面推進青少年素質教育,從時代價值角度去看,是領略當代中國夢的深切觀照,更是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不竭源泉。
一馬當先,矢志篤行,每一位為人師者都應努力成為教育革新的先覺者、先行者和先倡者。勝者教育正是以此為使命,從歷史與時代的基點出發,以最殷切的陪伴和科學的培養,助無數少年學子從小小馬駒早日成就馳騁無疆天地的時代駿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