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宇軒昂,眉宇間透著正氣,談吐從容……這是譚鳳濤先生給筆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文化如根,本固邦寧。回歸現實,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成就”“國際影響”“民生改善”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遺憾的是,被視為三駕馬車之一的文化卻出現了斷層與缺失,直接或間接造成信仰和道德的缺失,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復雜、焦慮,甚至迷失了方向。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拾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
國家領導人曾引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強調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譚鳳濤認為:“只有培養、增強文化自信才能提振新時代的中國發展,也只有不忘本才能開辟美好未來”,為此,他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以真情回饋社會為根本出發點,走出了一條“文化報國”的新路。
《荀子·修身》有云:“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譚鳳濤深諳其義,數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詣、潛心修習中華傳統文化,用一顆赤子之心,把弘揚傳統文化寫入華夏大地,為提升公眾的文化底蘊和道德素質,他積極的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全國各地舉辦各種專題演講,這是一種比較快捷、高效且能讓更多人理解、認可并發現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及其所蘊含的大智慧的理想途徑。為此,他踏上了漫長而有意義的人生旅途。
譚鳳濤告訴記者,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言語、行為都是向善的,善得的果報就是福果,這與墨子所說的“人為本,德為先,能為上,行為善”異曲同工。“如何行善呢?
2020年8月28日,譚鳳濤先生受邀走進河北寧紡集團,以《傳統文化領航人生》為主題做了專題演講,現場數百位中高層管理人員以及部分員工參加了此次課程。他提到,“中國文化講什么?孝悌之道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在家庭里面要孝敬父母,兄弟姊妹和睦,然后拓展到社會上,四海之內皆兄弟,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從小家拓展就到大家了,大家就是國家。所以小到家庭是孝悌之道,大到我們這個社會國家,也沒有離開孝悌之道。孝的培養與實踐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起點,也是企業的一種特殊凝聚力。而以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部分來教育企業管理層,將使得企業的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并得到廣泛認可。只有知行合一,企業方能行穩致遠。”
除了幫助國內各大企業開展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培訓外,他還牽頭組織了傳統文化公益行項目,在全國各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吸引了數十萬人參加,影響深遠。
譚鳳濤在“傳統文化公益行”中用心設置了很多精彩的課程,其中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教育與生活中的國學智慧》《弟子規在生活中的運用》等。課程內容豐富精彩,現場反響強烈,加深了每一位聽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2022年7月,傳統文化公益行在葫蘆島站拉開帷幕,譚鳳濤先生細致地為聽眾講解了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以及現實作用。其中《傳統文化指導人生》課題旨在教導大家認識傳統文化,修正其錯誤的價值觀,做有道德的中國人。當傳統文化公益行來到河北謙德學校站時,譚鳳濤請來了全球禮儀類十強華人講師李國輝,為謙德學校全體師生帶來一堂《做文明有禮的中國人》的主旨演講,好評如潮。到了盤錦站,他請來了全國十大孝賢之一的王春來老師,為大家帶去一堂讓現場聽眾熱淚盈眶的孝親課——《孝子日記》,激發了大家落實孝道的決心。
“拯救被不良風氣污染的孩童,挽救破碎的家庭,號召大家要重視自己的家庭,切勿數典忘祖,承傳與落實自己的家教家風,感化與提升廣大民眾的道德素養,引導大家全面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譚鳳濤表達了其參加公益行活動的目的,他希望更多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愛好者參與其中,一同感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將其更好地進行傳承和發揚,通過活動把“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修己慎獨”的核心要義詮釋出來,讓每一位聽眾受益匪淺。
2023年3月,譚鳳濤先生應邀出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特別行動——河北專場”,并以點評嘉賓的身份為上午的三場報告做了總結。他指出,身為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第一中學校長,徐少川先生帶領廣大師生作出的探索值得向全國推廣。他們將教育的“立德”功能作為總目和抓手,以此引領全校其他工作的推進,這是抓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性本質的表現。而他對河北省寧晉縣謙德學校嚴格的師資培訓體系和師德教育同樣給予了高度評價。此外,基于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第一中學德育辦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崔紅興先生的匯報,譚鳳濤先生闡明了優秀傳統文化應由誰來講、誰來做和怎么講的問題,用自己的實踐經歷為行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參考模型。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對于譚鳳濤而言,取傳統文化之精華,鞭辟入里、探微索隱,再對其進行有效傳播,將精華傳播出去,這正是他多年未曾改變的初心,這份信仰和堅持,讓其收獲擁躉無數。
荀子曾在《勸學》中寫道:“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譚鳳濤用國學智慧去化解“人性冷漠、家庭不和、競爭殘酷”等社會問題。他以傳統文化公益行為載體,通過分享,讓無數聽眾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讓迷途的人們重新燃起新的希望。助推了社會和諧,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指數。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他以仁慈博愛的胸懷,大力發揚志愿服務精神。2018年12月,他正式加入遼寧省慈善總會,擔任副會長一職。在他的號召下,省慈善總會成立“遼寧省慈善總會志愿者團隊”,并在各地市成立分隊。成立之初只有幾十人,目前已經發展到近3700人規模。
多年來,譚鳳濤及其遼寧慈善總會志愿者團隊秉承“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的信條,將傳統文化的發展史書寫成了一部厚德載物的實踐史,這個團隊,始終如一地幫扶弱勢群體,為他們獻出一份綿薄之力,讓他們感受到了人間溫情,志愿者團隊共發起獻愛心,送溫暖活動上百次,資助慰問學子和困難群眾上千家,幫助眾多家庭走出困境。
百善孝為先。在敬老、孝老方面,每年春節前,譚鳳濤副會長都會帶著遼寧慈善總會志愿者們,把準備好的大米、白面、豆油、水果、蔬菜等生活物資,送往海城興海敬老院、毛祁敬老院、八里敬老院、接文敬老院,為敬老院里的老人送去慰問品及新春祝福。
“每當看到敬老院的老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時,我和志愿者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樣甜,早已忘記了臘月里寒冷的天氣了。”譚鳳濤告訴記者,在敬老愛老工作上,團隊成員都很用心,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是每一位遼慈志愿者的期望。而中華孝悌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一定能發揚光大。
不僅如此,譚鳳濤副會長還經常帶領遼寧省慈善總會志愿者和社區志愿者入戶為貧困家庭捐贈米面油鹽,并幫助空巢老人以及大病家庭提供日常關愛,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今年7月16日,遼寧慈善總會錦州市義縣志愿者服務隊入戶走訪,發現空巢老人胡寶海倒地不起,趕緊對他救助、擦洗,因為發現及時,沒有生命危險。然后又聯系附近的慈光托老所接收他 ,后接到慈光托老所院長的電話,得知所里的胡寶海老人出現喪失意識、失禁等病癥時,志愿者們便集結出發,將老人送到醫院,志愿者團隊籌集善款,為老人去醫院就診出資。
大連市普蘭店第二中學三年五班學生張振豪,其父親因病喪失勞動能力,母親務農,2020年2月家中突然著火燒塌,譚鳳濤副會長率團隊籌集資金8萬元為一家人重建房子,并個人捐款5000元錢。3月20日遼慈大連普蘭店愛心志愿者分隊的志愿者家人們帶著譚鳳濤副會長的囑托,在厲學忠分隊長的帶領下,再次來到了普蘭店區豐榮街道辦事處朝陽村,張振豪家所在的村委會,在村書記韓明杰、主任崔文慶、隊長郭正有的見證下,把遼寧省慈善總會以及所有愛心人士捐助的愛心善款共80000元錢轉交給張振豪的父親張風海、母親張連波的手里,用于修繕2月1日被大火燒毀的住房。
2021年2月1日,譚鳳濤副會長帶領遼寧慈善總會沈陽志愿者團隊來到十年久旱的阜新市彰武縣大四家鄉勝利村,為當地165戶的建檔立卡戶以及老弱病殘的家庭送去了米面油以及慰問金。當地的夏天莊稼在地里嚴重脫水、長不高、收成低,村民們吃水都成了大問題,譚鳳濤副會長具體核實后和沈陽志愿者團隊為村里出資給村民打了4口愛心井,為村民解決了吃水用水難的大問題。此次行程同時參觀了遼寧省慈善總會志愿者們在2020年捐資為村里修的愛心路,村領導代表全體村民對志愿者的幫助表示深深的感謝。
“不以善小而不為,當我們伸出援手,用心關注他人需求,我們可以點亮別人的生活,溫暖他的整個世界。每個人都有成為一束光的能力,給予他人溫暖和希望。”譚鳳濤如是說。
2023年7月,一位學子以全校第一名的高考成績考上了理想大學,然而,本該高興的一件事兒卻因家境貧寒上不起大學而讓一家人蒙上了一層晦澀的愁云。據了解,孩子的母親失業,父親靠在外打零工勉強維持家用,生活捉襟見肘。譚鳳濤先生從教委處得知該學生家庭的詳細情況后,帶領遼慈沈陽志愿者們走進了該學生的家里,送去一萬元愛心助學金,勉勵他好好學習,有困難隨時找遼慈志愿者。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在譚鳳濤副會長的帶領下,遼慈志愿者團隊胸懷大愛,心系寒門孩子,如掌燈人,為他們照亮前路。
走進社區養老院、資助孩子教育……這些只是譚鳳濤及其志愿者團隊踐行尊老愛幼的一個縮影。搶險救災一線、疫情一線,總能見到譚鳳濤以及遼寧省慈善總會志愿者的身影。
2021年7月,河南連續遭遇幾十年來的最強降雨。譚鳳濤副會長迅速發動遼慈志愿者捐款捐物,轉給鄭州慈善總會賬戶20萬元。此外還先后兩次募集27萬元善款善物,及時送往河南,協同志愿者們親赴河南,全力支援河南人民重建家園。
兩個月后,遼慈志愿者們收到來自河南鶴壁市人民政府發來的感謝信,感謝志愿者們的愛心幫助。他們將銘記八方潮涌匯聚的大愛深情,弘揚抗洪救災激發的英雄精神,不負重建美好家園的期待和祝愿。
2020年1月-2023年1月,疫情給人間帶去陰霾,譚鳳濤副會長第一時間沖在一線,組織愛心志愿者團隊,投入到抗擊新冠的工作中。在遼寧省慈善總會韓奎勇會長的指導下,譚鳳濤副會長號召遼慈志愿者各團隊與愛心人士積極參加自愿捐款,共籌得善款數百萬元,為各地資助不計其數的防疫物資。
今年夏天連續暴雨讓北京、河北、吉林黑龍江等地受災嚴重,譚鳳濤副會長迅速采取行動,號召所有志愿者采購物資捐贈災區,共花費28萬元,同時匯款40萬元現金用于吉林和黑龍江受災嚴重的地區。
8月初,剛剛結束援藏活動的遼寧站站長譚鳳濤先生和志愿者們,在返程的路上正好趕上涿州洪災。面對災情,他和志愿者們迅速采取行動,通過當地的志愿者與政府部門溝通,了解到災區現場沒水、沒電,緊缺的物資是米面,面包,火腿腸等開袋即食的物品,他親自到市場采購價值37206元的物資并送到涿州政府指定的物資存放地。在譚鳳濤先生的號召下,遼寧志愿者工作總站的第二批物資也已于8月4日晚運到河北災區。
同樣在8月初,吉林、黑龍江出現極端降雨過程,兩省多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彼時,忙著為河北涿州捐贈物資的譚鳳濤先生看到新聞,立即關注黑龍江和吉林兩地,號召志愿者一起為受災嚴重的兩地盡一份力,希望受災的父老鄉親們可以盡快挺過難關。
譚鳳濤副會長認為,社會的穩定是發展的基礎,這里面包含物質的進步,更是精神的凝聚。傳統文化的核心以及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賦予人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的勇氣,在迷茫中找到方向的力量。而他所做的,恰恰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詮釋著譚鳳濤及其身后志愿者團隊的信仰和價值追求,也展示出優秀傳統文化所釋放的蓬勃力量。
筆者問譚鳳濤,傳播國學教育這顆“善種”的意義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通過耕耘、播撒,讓優秀傳統文化之‘種’浸潤千家萬戶,人們的內心會更加幸福,社會也會更加和諧。而這,正是人類應當追求和擁有的寶貴財富。”(文/ 曉琮)
人物簡介:
譚鳳濤先生,生于1966年,遼寧海城人。現為中華文化促進會傳統文化委員會副主任、遼寧省慈善總會副會長、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慈孝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公益記者在線海城工作站負責人、海南省長養養老基金會會長、盤錦愛心志愿者發展促進會名譽會長。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