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面臨的矛盾既有總量性的也有結構性的,要因時因勢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是貨幣政策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的根本遵循。近年來,我國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持。按照這一思路,在政策方向、出臺時機和操作力度上精準把握,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最終實現既保證流動性合理充裕,又切實引導資金資源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多種因素決定要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首先,應對經濟面臨矛盾要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既有總量方面的又有結構方面的。總量矛盾主要表現為需求不足,如居民就業壓力大、對收入預期不穩定從而消費需求不足。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如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關系仍然有待改善等。
其次,流動性本身特點決定要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一般情況下,流動性并非均勻分布、同步觸達各類主體。如在總體增加流動性投放的情況下,小微企業、“三農”領域往往最后從中受益,而在收緊流動性時小微企業、“三農”領域往往最先感受到流動性緊張。這就要求,為了更好地調控流動性,不僅總量上保持合理充裕,還要進行結構性引導。
最后,有效管理風險需要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宏觀杠桿率快速上升,目前杠桿率總體水平較高。高杠桿是宏觀金融脆弱性的總根源。為有效防控風險,需要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引導資金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從而在保持杠桿率總體穩定的情況下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以防止杠桿率快速上升積累更多金融風險。
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的政策實踐
就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上,我國進行了很好的探索實踐。從總量方面,主要是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實現貨幣信貸投放合理適度。人民銀行通過降準、公開市場操作來增加貨幣供應量,通過降息來降低資金成本,推動讓利實體經濟。2018年以來,人民銀行累計實施15次降準,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近15%降至不到8%,釋放長期流動性約11.5萬億元;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降,一年期和5年期LPR分別下降66個、50個基點。同時,人民銀行靈活運用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方式,短中長期相結合合理投放流動性,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在此過程中,人民銀行通過不斷優化工具操作設計,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結構性引導作用。如定向降準以增加中小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小微企業等領域;非對稱降息以降低短期或者中長期貸款成本,引導信貸資金流向。
從結構方面,主要是引導信貸資金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以充分利用資金資源,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2022年底,人民銀行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15項,政策工具余額為6.45萬億元。其中既有長期性的政策工具,如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也有階段性的政策工具,如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涵蓋“三農”、小微企業、科技創新、制造業等領域,通過發揮其激勵帶動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投放貸款,促進更多金融資源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結構性政策工具在發揮結構性引導功能過程中,增加了流動性總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發揮了總量調控作用。
通過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最終實現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呈現量增價降的局面。根據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2022年全年投向制造業的中長期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代款、“專精特新”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同比依次增長36.7%、24.3%、24%、23.8%,比各項貸款增速依次高25.6、13.2、12.9、12.7個百分點。企業貸款利率由2018年的5.6%降至2022年12月的3.97%,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從5.75%降至4.26%。
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的思路方向
貨幣政策需要繼續堅持以國內經濟為主,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短期和長期兼顧,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發揮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有效支持。
在總量調控方面,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從國際比較看,2022年在歐美央行大幅加息情況下,我國基于國內經濟發展需要采取降息措施。從歷史比較看,我國實際利率目前處于合適水平。因此,短期內繼續調降的空間相對有限。目前,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不到8%,后續雖然有繼續調降的空間,但也要珍惜政策空間。這并不是說一定不能降息或者降準,而是需要加強對經濟形勢和流動性變化的分析監測,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實施政策,提高政策操作的前瞻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2023年3月根據內外部形勢及時降準就是如此。
在結構性調整方面,除利用好既有的政策工具調節外,還要做好如下工作:首先是對政策工具實行分類管理,對“三農”、小微企業等需長期支持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要提供長期支持,而對階段性特征比較明顯的領域,該退出的及時有序退出。其次是做好結構性政策工具實施成效的評估,根據評估情況不斷優化政策工具要素設計,在實施期限等方面結合實際需要合理調整。最后是根據實體經濟發展需要,不斷創新推出新的結構性政策工具。就2023年的情況看,需要保持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的穩定性,繼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普惠養老、交通物流等專項再貸款,實施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貸款減息支持工具和收費公路貸款支持工具,推動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落地生效。
在上述基礎上,要科學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合力。就政策調節而言,總量政策工具和結構性政策工具具有互補作用。但也要清楚,結構性政策工具調節并不能完全代替總量政策工具調節,總量政策工具調節也無法全面取代結構性工具調節作用。在具體操作中,需要總量和結構工具有機配合、合理適度、精準有力,圍繞為實體經濟營造良好的流動性環境開展工作,既要積極支持合理融資需求,又要防止資金淤積和資金空轉,從而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金融風險。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