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工商企業與江西1個村的投資故事
春節過后,大量外出務工人員離開家鄉,踏上返城之路,不少農村再次回歸寧靜。節日前后一“熱”一“冷”的對比引人深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產業振興排在首位。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離不開工商資本的積極參與。
記者在地處武夷山麓的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皮邊村采訪時了解到,當地近5年先后有7家工商企業到村里投資農業,是中部地區農村吸引資本“進村”的典型。
然而,資本“進村”有喜亦有憂。喜的是,在資本帶動下,一些新興產業和業態在村里逐步“生長”,給產業振興注入新活力,給村里的百姓就業和收入增長提供了新機會。憂的是,并非所有資本“進村”都一帆風順,有的虧損甚至跑路,留下的是經驗教訓。
如何更好地引導資本“進村”、企業家“入鄉”,讓其留得下,能創業?記者對這7家企業和這個村進行了深入調研。
村民在黎川縣洵口鎮皮邊村育苗工場作業。(資料照片)
“誰能更好整合農村資源,誰就對資本更有吸引力”
眼下正是春耕備耕時節。從江西黎川縣城驅車約40分鐘來到贛閩交界的洵口鎮皮邊村,一眼望去,一河兩岸村容村貌整潔有序。在一間農家小院,記者見到了江西省蔞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茅晴,從2019年算起,她已在村里待了近4年。
放下省會南昌的藝術傳媒公司,一頭扎進村里種地,茅晴的行為不僅不被朋友理解,也讓這里的村民覺得意外。村支書潘愛平說,皮邊村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位置偏僻,全村2350人,但實際留在本村的只有600多人,過去別說省城,就連縣里、鎮里也沒人愿意來投資。
茅晴告訴記者,2019年3月基于業務轉型考慮,決定跨界種植瓜蔞,考察過很多地方,只有皮邊村反應最快,一個星期就幫他們流轉了試種的50畝地。因此,他們選擇落戶在這里。此后,盡管先后遭遇了疫情、洪災、旱災等各種困難,但蔞豐公司在皮邊村種植的瓜蔞規模越來越大,如今已達800畝,帶動100多名村民務工,其工資性收入就達100萬元。
在蔞豐公司的運作下,皮邊村還逐步發展起研學旅游等業態。2022年8月,由心和公益基金會、靈山慈善基金會、上海靈青公益發展中心聯合發起的春暉夏日實踐行動·“鄉土未來”計劃在皮邊村順利實施。通過舉辦活動,不僅進一步修繕了村里的路燈,保障了村民夜間出行的安全,還激活了村里的人氣。
村里一家雜貨店的店主笑著說:“連我們店里的生意都比以前好了很多,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有大學生排隊買東西,希望今年還能組織更多類似活動。”
江西省蔞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黎川縣洵口鎮皮邊村瓜蔞基地,農戶在采摘成熟的瓜蔞。(王武輝 攝)
事實上,這幾年,包括茅晴在內,皮邊村先后有7個企業負責人到村里投資,這在江西農村并不多見。曾在皮邊村掛點的江西省政協機關原駐村第一書記陳春情認為,這里能吸引多家企業投資,最關鍵的一招是通過村集體做企業與村民的“中間人”進行土地流轉,村民與企業不直接簽訂協議,互相都有“安全感”。通過這種方式,皮邊村集中流轉了1200多畝地,雖然25%左右的土地集中度相比沿海一些地方還有差距,但已為吸引資本創造了條件。
“多一點訂單,少一點指標”
50歲的朱東平是黎川縣鑫平家庭農場負責人,也是當地一位致富帶頭人,說起前年在皮邊村種辣椒的經歷,至今仍有不平。
“去年三四月份,縣里某部門多次勸我種辣椒,考慮到本地土壤、光照等條件,被我拒絕。后來又通過朋友再次推薦,并承諾有公司可按每畝3000斤、每斤2.6元的價格保底收購,并免費提供種苗,怎么都不會虧。”朱東平說,前后十多次勸說,讓他心動了,最終決定在皮邊村開墾拋荒地,種了200畝辣椒。
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直到去年6月份種苗才用冷藏車拉來,按照農業常識,這個時候辣椒種苗早就過了下地時間,那家公司卻稱自己的苗“耐高溫”。結果朱東平當年種植的辣椒畝產只有二三百斤,產量和質量都遠未達到預期目標,那家公司承諾的保底收購也沒有兌現,法人代表已聯系不上,凈虧損50多萬元。
這幾年,朱東平不僅在種辣椒上栽了跟頭,也在胭脂柚等種植上“吃了虧”。“‘行政指標+財政補貼’的農業發展模式看起來穩賺不賠,卻問題頻出。相比之下,我更相信市場訂單。”朱東平說,自己遵循市場規律,穩扎穩打種植的800畝玉米、100多畝蘿卜都不同程度實現盈利。
“扶持鄉村振興不能虎頭蛇尾”
2018年,黎川縣大力推廣黑木耳產業,皮邊村承擔了種植30畝共7.5萬筒黑木耳的指標,并由縣里一家合作社提供種苗,總投資超30萬元。然而,由于技術不過關,產品品相不佳,賣不出價,勉強保本,這個產業僅僅一年就夭折了。
“從接種、下田到培育,前幾個月縣里確實派了技術指導,但到后面就只能靠自己上網摸索,打電話咨詢。”從無黑木耳種植經驗的皮邊村婦女主任李運蘭全程在打理該產業,后期缺少技術指導讓她走了不少彎路。
李運蘭舉例說,黑木耳什么時候摘,采摘后是在太陽下暴曬還是陰涼處晾曬,完全一竅不通。一開始不了解,摘下來就暴曬,顏色、味道都不行。
此外,在市場銷售環節,雖然是政府推廣的黑木耳產業,但由于全靠村干部找銷路,缺少議價權,只能任由部分商販壓價。“正常可以賣到三四十元一斤,有時候我們出售的價格只有一半。”潘愛平說。
李運蘭等干部群眾認為,扶持鄉村振興產業,相關部門不能只管開頭不管結尾,還應該多在技術指導、對接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上精準發力。財政資金也要用到刀刃上,簡單地按產量發補貼,容易造成資金浪費,也無助于發展產業。
“農民的利益保障要放在第一位”
除了地方政府部分扶持措施效果未達預期,村里自己引進的一些企業也出過“意外”。2019年,小龍蝦市場火爆,皮邊村引進一家企業養殖小龍蝦。村黨支部副書記黃文虎介紹,由于當年冬天小龍蝦價格暴跌,公司負責人“跑路”,以至于挖好的方塘爛尾,村里損失了3萬元左右的土地租金和村民務工費用,還破壞了土地。
2020年,皮邊村引進外省一家企業種植百香果,然而該企業從6月開始聘請村民熊啟厚等人務工,當年10月負責人就因涉嫌犯罪被抓。“1.8萬元的土地流轉資金不得不由村集體墊付,但村民幾萬元務工費找不到出處。”潘愛平說,每次見到這些村民都很慚愧,都是辛苦錢。
受訪的干部群眾認為,鄉村振興確實需要工商資本,但不能盲目引進,須建立健全資本下鄉風險防范機制。一是甄別有關企業的經營資質,包括是否具備應有的農業經營能力、資金實力、技術力量和管理團隊等,防止引進空殼公司;二是強化現場監管,確保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建立資本下鄉風險保障金機制,確保農民務工收入和土地租金,防范資本“跑路”損害農戶權益。(記者 沈錫權 余賢紅 南昌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