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界500年。”明清時期,晉商從引車賣漿、淚灑西口到匯通天下、海內最富,刻畫了一個時期的傳奇,也在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商業符號。
“誠招天下客,義納八方財”,誠信經營、以義制利是晉商文化的根本;創立票號、實行“經理制”,在時代發展浪潮中不斷創新,成為晉商500年輝煌的源頭活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是他們開放進取的生動寫照。
放眼三晉大地,除了那一座座恢宏氣派的晉商大院外,晉商留下的商業文化還在嗎?除了煤,山西還有其他產業嗎?
記者深入調研欣喜地發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中,山西商人正在重拾老祖宗的優秀傳統,奮力續寫新的傳奇。
百年老店誠信為本 智能制造推陳出新
“金太谷、銀祁縣”。明清時期,晉中盆地上的小城太谷可謂商賈云集。明嘉靖二十年,即公元1541年,一位人稱石先生的名醫在當時的太谷縣西大街設立了一家名為廣盛號的藥鋪。
歷經近500年時代變遷,當初的藥鋪雖幾經更名,卻一直留存至今,成為我國有文字記載歷史最久的傳統制藥企業,其開創的龜齡集、定坤丹等中成藥品也是數百年長盛不衰。
它就是廣譽遠。
“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在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洪宇看來,這是廣譽遠能夠無斷代傳承至今的“秘訣”。
海玉園食品公司生產線。記者 王勁玉 攝
走進制藥車間,一個個藥品制作工藝讓人嘆為觀止:龜齡集的生產過程需99道大工藝,360道小工藝,長達4年之久;熟地需經歷九蒸九曬九制;陳醋要經過3年日曬夜露,20公斤的醋曬成1公斤的醋膏方可入藥……
“寧叫賠折腰,不叫客吃虧”“誠招天下客,義納八方財”。不欺、視信譽為生命,使晉商贏得“良賈”美譽。
如今,古老的藥企早已將誠信融入骨子里:堅持使用等級為一類的藥材,藥品標準一定要高于藥典,哪怕是唯一配方也要反復推敲再行量產。
如果說,晉商能從三晉一隅發展到輻射塞北江南、走向海外,誠信是其經營的根本,那么,能夠不斷發現需求,從而進行調整創新,則是成功的關鍵。
擦玻璃是個費事且危險的活兒,如何能解放雙手,還高效又安全?2012年,80后“科幻迷”牛立群大膽辭去體制內工作,專注研發家用擦窗機器人。
經過十多年發展,他創立的山西嘉世達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營的擦窗機器人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現在每天生產300多臺擦窗機器人,目前日韓的訂單有近1萬臺,需要抓緊時間生產。”公司技術副總孫曉普說。
“成立10年,我們做到了營收近2億元,出口42個國家,我們的擦窗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在國內是第二位,這些都靠我們不斷投入研發,一點一點干出來。”牛立群說,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全部是自主研發,并且克服了傳統擦窗機器人抓貼性差、擦拭效率低等問題。
小配件闖出大產業 老煤焦瞄準新能源
山西并非產茶之地,也不是茶葉的主要消費地,但茶葉貿易成為山西商人發財致富的一個重要來源。對此,晉商給出的答案是:搶抓機遇、敢于拼搏。
靠著精明的經商頭腦和不畏艱苦的創業精神,山西商人深入閩、贛、湘等產茶地區收購茶葉,翻越千山萬水,一路向北到達中俄邊境恰克圖,繼續在俄羅斯境內延伸抵達圣彼得堡等地,走出了一條“萬里茶道”。
同樣是在晉商故里太谷,一種用于各類鐵制管件的連接件——瑪鋼,在這里落地生根,產業逐漸發展壯大,靠的正是這樣的闖勁。
春節后不久,中國(晉中·太谷)瑪鋼鑄造產業投資交易博覽會在太谷瑪鋼研發會展中心盛大開幕,5000平方米展示廳內人山人海、氣氛熱烈。“在這次博覽會上,我們簽下了上千萬元的訂單。”太谷龍成瑪鋼公司董事長韓利民高興地說。
“太谷沒有原材料,也不是瑪鋼主要消費地,但我們憑借70年代積累的技術,抓住了產業機遇,并始終保持著產業優勢,硬是闖出了一片天地。”韓利民說。
如今,在太谷區,瑪鋼產業已形成年產值70多億元的區域重要產業集聚區,數萬人從事這一產業,瑪鋼管件產銷占全國市場一半以上,贏得“中國瑪鋼產業基地”等稱號。
2022年9月,太谷瑪鋼專業鎮入選山西省首批十個省級重點專業鎮,瑪鋼產業正在向規范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所謂搶抓機遇,更在于善于把握時代脈搏、順應社會潮流。
氫能是公認的清潔能源,隨著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一些傳統煤焦企業正瞄準這一領域,搶占先機。
在山西省孝義市的煤化工園區,上百輛氫能重卡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地知名企業鵬飛集團把氫能作為轉型突破口,用焦爐煤氣制備氫氣,生產研發氫能重卡。
“目前我們自主研發的氫能汽車動力系統已經有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先行先試,我們已經為同類型企業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路。”鵬飛集團新能源車銷售部負責人陳龍說。
據介紹,企業以焦爐煤氣為原料發展化工產業,已有年產60萬噸甲醇、4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和10萬噸合成氨的項目。“基本將年產500萬噸自有焦化項目的焦爐煤氣‘吃’干凈,產業園內其他企業的焦爐煤氣則將成為我們制氫的原材料。”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無處可用”到“變廢為寶”,氫能的使用既解決了焦化產業的污染問題,又為能源利用提供了新方向。在“雙碳”背景下,孝義鵬飛集團一體布局了氫能制、儲、運、加、用、研及氫能重卡、電堆等裝備制造,搶占“綠色能源”新市場。
從黃土高原走向紅海岸邊 從鄉村市集登上外國餐桌
“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這句俗語是晉商開放精神最真實的寫照,他們溝通了發達商埠與偏遠邊疆,更搭建起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橋梁。
清末民初,到歐洲、中亞做生意的晉商看到國外的玻璃產品不錯,將這“稀罕物”帶了回來。后來,頭腦靈活的祁縣人開始學習相關工藝,做起了外國人的生意。
據介紹,祁縣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產品已占全國產量的60%,人工吹制高腳杯產量已占全國產量的80%以上。如今,這座千年古城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產出口基地。
目前,祁縣共有玻璃器皿生產企業50多戶,產品遠銷歐美市場為主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祁縣出口規模較大的紅海玻璃有限公司,掛著一幅巨大的“一帶一路”區域合作圖,上面記錄了祁縣玻璃企業與中東、西亞、東南亞、俄羅斯、歐洲和中非等地的出口線路。
祁縣人將源自國外的產品引進后再出口,而在晉中榆次,有人則將過去農村集市上的傳統小吃賣到了商超,賣向了國外。
“在別人眼中不起眼的小零食,卻是我們取得突破的關鍵,當時沒有一個投資人看好,是我們自己咬牙干下來的。”山西海玉園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自成說。
在海玉園的加工車間,近10米高的轉輪源源不斷地將小小的面團揉搓、晾曬、烘烤,一個個包裝小巧的石頭餅跳躍而出。這一小吃過去都是手工制作,并沒有機器化生產的先例,現在車間里的流水線和機器設備等都是企業自己設計研發的。
靠著獨特的口感,石頭餅儼然成為網紅零食,也成為海玉園的標志性產品,企業營收達到6億多元,并迅速占領市場,后續研制的缸爐餅、蜂巢餅等特色產品也迅速得到市場認可。
回望歷史,晉商成于善于把握機遇、不斷開拓創新,敗于因循守舊,漠視社會變革。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唯有堅守誠信為本、善于搶抓機遇、不斷改革創新,才能創造新的傳奇。(記者 王菲菲 王勁玉 太原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