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辦不下來的不動產證辦好了,手續辦理快使項目提前5個月開工,企業地勢低洼導致污水倒灌的問題解決了……河南多地為改善營商環境頻頻出實招,信陽的市長“周一見”、許昌的“吐槽大會”、漯河的5個“周交辦”等機制讓企業家把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擺在桌面上,解決在行動中,幫助企業擺脫困境。
市長“周一見”為企業紓困解難
記者近日在河南信陽市采訪時,多次聽到一些企業家提到“周一見”,一打聽,原來是該市建立的市長紓困解難“周一見”會商制度,每周一市長要見2到3個企業或重點項目負責人,為他們解決生產經營或項目推進中的難題。
信陽市宏源供水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俊告訴記者,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他公司廠房的不動產證10多年辦不下來。2023年5月,他參加了市長“周一見”會議,坐在市長對面,旁邊坐的是相關局委的“一把手”。
“我上來就說,14年前,政府招商引資時允許邊建邊辦手續,可建成投產后,卻說這不合規,辦不了不動產證。市長就問,卡在什么環節,然后跟相關部門會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李俊說,幾個月后,不動產證辦了下來,他們終于可以抵押貸款了。
信陽市“信商之家”的圓桌辦公室是每周一開會的地方,企業負責人參會不用穿西裝打領帶,不說套話,只講問題,市長和相關部門“一把手”與企業家共同商討解決辦法,一個企業的問題講完了,下一個企業進去接著講,然后建立臺賬,并設有專班督導落實,形成閉環。如果沒有按時解決問題,責任人要被點名批評。
該市一個區的區長便在會上被點過名,他承諾20天解決,結果超期了。這位區長說,他保證時忘了中間有五一假期,“應該承諾20個工作日”,談起此事,他哈哈大笑。
上“周一見”的問題是信陽市在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中收集的,并且相對復雜,需要多部門協調,甚至需要到國家部委去協調。
信陽市市長陳志偉說,最難解決的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十幾二十年了,錯綜復雜,條件互相牽制,解決起來像走“華容道”,需要層層解鎖,但不能“新官不理舊賬”,難也要解決,要不然政府的信譽就會越來越差。
這項機制運行一年多來,已經召開了45期,為149家企業解決了小到自來水水壓、補貼發放、信用修復,大到銀行貸款、人才引進、產業鏈完善等230多個問題。信陽市的營商環境在全省17個地市的排名由原來的第12位上升到去年的第8位。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強信心,強信心強的是誰的信心?拼經濟靠誰拼?我想企業家在這里面一定扮演著重要角色,而要增強企業家信心,光喊口號不行,政府必須出實招、見真章。”陳志偉說。
目前,這項制度已推廣至信陽各縣區,形成縣長(區長)“周一見”機制。同時,信陽市在解決問題中歸納了一些共性問題,舉一反三,出臺相關政策,促進同類問題的解決。
“吐槽大會”讓企業家自由發牢騷
讓婁玉陣沒想到的是,他的幾句“牢騷話”竟很快得到了回應。
事情源于去年9月河南許昌市召開的一場營商環境“吐槽大會”。當時,身為許昌有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婁玉陣就天然氣倉儲經營資質辦理難問題發了幾句牢騷,沒想到幾天后,市營商辦就幫他協調辦好了經營資質。
“原以為只是走過場、作秀,沒想到動了真格。”如今,他正準備把在山東的企業遷回許昌,扎根家鄉發展。
你“吐槽”,我接招。去年3月16日以來,許昌堅持每季度開一次“吐槽大會”,邀請許昌企業家代表以及多家行業協會、商會代表對營商環境進行“吐槽”。
“風險保證金繳納太多,小企業扛不住”“能不能別再向企業強制攤派捐款任務”“來許昌投資,孩子上學問題難解決”……會上,紅臉出汗,辣味十足。會后,許昌市對“槽點”建立臺賬,盯著問題改,幫助企業舒緩“痛點”、解開“難點”、打通“堵點”。
目前,當地已召開5期“吐槽大會”,同時選聘30名社會各界人士擔任營商環境特邀監督員,已有效解決經營主體營商環境領域各類問題72個。
除了“吐槽”,還有“辦不成事”窗口。
記者采訪得知,“辦不成事”窗口是原來投訴窗口的“升級版”,主要是為了解決“政策受限不能辦”“流程繁瑣很難辦”“態度不好不給辦”三類政務服務頑疾,采用現場交辦、一事一議、多部門協調推進、限定辦結時間等方法,專門解決群眾和企業在辦事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目前,許昌共設立9個“辦不成事”窗口,受理解決事項113件。
市場主體就像“候鳥”,哪里營商環境好,就去哪里。從“吐槽大會”到“辦不成事”窗口,當地從“牢騷話”中找真問題,變“槽點”為營商環境治理的著力點,這種頗具許昌特色的“胖東來式”政務服務,又何愁“鳳”不來。
“周交辦”破解“老大難”問題
近日,走在項目施工現場,宏大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陳曉很興奮,這個“外來”的企業在漯河市備受關照,“原本我們預想7月份可以開工,沒想到在源匯區‘四大辦’的推動下,土地證、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等多項手續辦理速度那么快,2月28日項目就開工了。”陳曉說,“‘周交辦’幫了我們大忙,現在我們老板對漯河的營商環境充滿信心,我們已經開始策劃二期工程了。”
陳曉所說的“周交辦”,是2018年漯河在以往的工作基礎上啟動的重點項目建設、服務企業、城建交通工程三個周例會制度,后來又擴充了經濟運行調度、招商引資兩項,通過這些例會收集問題、交辦任務,解決“疑難雜癥”問題。截至目前,“周交辦”制度已經解決用地、環評、融資、拆遷、技改等各類問題上千個。
為啥要搞“周交辦”?漯河市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經過兩次區劃調整,漯河經濟社會在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發展中的新問題。
漯河豫鼎源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土豆粉系列產品的企業,由于地勢偏低,雨季污水倒灌廠區,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棘手問題。郾城區助企辦了解情況后通過“周交辦”協調城建、公路等部門制定排水治理方案和施工方案。在梳理排水問題時,還把影響企業發展的土地問題也給解決了。
“因不動產辦理遺留問題,企業始終無法融資擴大規模,在‘周交辦’制度的幫助下,我們很快就辦理了相關手續,順利完成了貸款。這堅定了我們輕裝上陣謀發展的信心。”該公司工作人員徐夢麗說。
“企業面對的問題有的長達十多年,有的涉及多方利益,牽一發而動全身,單靠企業自身和幾個職能部門很難解決,這就展現了‘周交辦’制度強大的生命力。”郾城區工信局工作人員陳彬說。(劉金輝 史林靜 王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