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簡介
牡丹江市是黑龍江省東南部區域性中心城市,面積3.88萬平方公里,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地帶,距俄羅斯邊境線211公里。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戰略支點、中國對俄沿邊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素有“塞外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
區域優勢
交通便利 資源豐富
沿邊近海,是東北亞陸海聯運大通道。牡丹江市毗鄰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是中國距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最近的地級市。近年來,牡丹江市依托交通縱橫、暢達國內外的通道優勢,全力打造區域交通樞紐中心,4個國家一類口岸年過貨能力3950萬噸、過客能力2200萬人次,開通的“哈綏俄亞”陸海聯運大通道與俄遠東“濱海一號”實現對接,內貿貨物入境港口達到16個,有利于企業更好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中。
資源富集,是要素完備的現代產業集聚地。牡丹江市建有國家進口木材戰略儲備基地,石墨處于全國資源集中區,已探明儲量超過5000萬噸,大理巖、油頁巖儲量居全省首位;18所大中專院校每年畢業生2萬人,為戰略投資者來牡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要素保障。近年來,牡丹江市培育了“菌菜牧林”特色產業,綠色食品、林木林紙、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領域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競爭優勢。
生態優良,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牡丹江市擁有9個國家森林公園、9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和9個自然保護區,有鏡泊湖、中國雪鄉等景區景點450多處,森林覆蓋率達到65%。2021年,牡丹江成功承辦了第四屆黑龍江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精心推出的5大主題、29個重點項目、66條精品線路,成為游客向往的旅游打卡地。
底蘊深厚,是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的英雄之城。商周時期的鶯歌嶺文化、盛唐時期的渤海國文化、清代寧古塔文化以及開發北大荒的知青文化在此傳承交融。這里是八女英烈戰斗過的東北抗聯重要戰場、是人民空軍的起飛地、是中共六大代表走過的紅色國際通道,人文精神十分濃厚。
八大產業 協同發展
目前,牡丹江市擁有優先發展的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四個正在壯大崛起的優勢主導產業,八大板塊強勢崛起,協同發展,碩果累累。
一是數字經濟產業。牡丹江市擁有世界公認的發展大數據產業“黃金緯度”、富集冷涼資源、跨境陸地光纖接入端口、海洋衛星地面接收站等優勢資源,獲批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國家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城市,建成以數字經濟產業園和呼叫客服產業園、華創文化產業園、數字經濟孵化產業園為主體的“一核三園”,吸引了58科創、西安三元、匯眾騰達、攜程等知名企業入駐,是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理想之地。
二是生物經濟產業。牡丹江市北藥資源富集、醫藥產業基礎較好,有野生藥用植物500余種,年貯量20萬噸,人參、黃芪等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26萬畝?,F有友搏、黑寶、靈泰等醫藥企業25家、藥品批準文號506個。
三是冰雪經濟產業。雪城牡丹江市有馳名中外的中國雪鄉、神秘壯觀的鏡泊湖冰瀑、北國名片林海雪原等著名冰雪旅游資源。冰雪運動基礎扎實,先后涌現出李琰、王曼麗、高亭宇等一批優秀運動員,冰雪運動參與率極高。冰雪裝備根基非常深厚,冰雪裝備企業產品設計生產能力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已具備國際化合作的潛質。
四是創意設計產業。近年來,牡丹江市大力發展創意設計產業,搭建了產業發展服務平臺,打造了一批品牌項目,培育了新文創產業集群。與閱文集團合作舉辦網絡文學創作峰會,與央視合作舉辦首屆“國家品牌計劃”峰會、央視廣告論壇;與字節跳動、中國演藝協會、中國傳媒大學合作建立國內首家live(直播)學院;與快手科技合作開發政務直播矩陣;與當當集團合作開發線上“牡丹江文學館”;與喜馬拉雅合作建立音頻制作基地。
五是綠色食品產業。牡丹江市地處北緯45度黃金奶源帶、黑土帶、玉米帶,是中國綠色有機食品之都、世界黑木耳之都,果菜對俄出口占全省70%左右,年俄糧回運20萬噸,綠色食品年加工總量在100萬噸以上。
六是林木林紙產業。牡丹江市建有國家進口木材戰略儲備基地,每年從俄羅斯進口木材近700萬立方米,占全國1/5、全省4/5,建成黑龍江省唯一的國家級林木產品檢測中心和14個木材加工基地,聚集了恒豐紙業、好家木業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林木林紙企業,是亞洲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國際木業之都和全國特種紙卷煙輔料生產基地。
七是裝備制造產業。裝備制造產業是牡丹江市重點支柱產業之一,多個領域產品技術和質量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擁有富通空調、鑫北方石油鉆具、中車鑄業、森田特車等業內知名企業。
八是新材料產業。牡丹江市有大中型礦床81處,石墨、大理巖、油頁巖、耐火粘土儲量均居全省前列,是世界硬質材料之都、國家特種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政策疊加 營造最佳投資環境
近年來,為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牡丹江市不斷轉變和優化政府職能,不僅通過“改革+提速”為營商環境再加碼,還通過提升政務服務、監督評價等手段促進全市營商環境全面優化,努力營造了親商、安商、富商、尊商的最佳投資環境。
一是項目落地再提速。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應用,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辦、就近辦,把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確保簽約項目盡快落地、開工項目不停工、能干多快就干多快。
二是服務企業再提質。主動當好企業和項目的“服務員”,開展“六必訪”,強化“點對點”服務,千方百計幫助企業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三是要素保障再提效。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切實解決企業水、電、氣、運、工等要素需求,確保項目審批、資金支持、要素保障無縫銜接,保障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提質增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