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保持恢復向好態勢,但也面臨需求不足、效益下滑等困難和挑戰。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總工程師秦海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需要充分認識到“穩實體就是穩大盤、穩工業就是穩經濟”,下一步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以及新一輪穩增長政策舉措逐步落地,我國經濟內生動力逐步增強,工業經濟有望繼續鞏固復蘇勢頭,推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增速逐月回升;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6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達63.4%。但與此同時,部分行業仍呈現下行壓力,工業企業利潤總體恢復緩慢。
對此,秦海林認為,從外部看,國外通脹高企、地緣政治沖突加劇、金融市場持續動蕩、貿易壁壘增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持續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從內部看,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制造業重點領域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制造業整體更高水平復蘇。
“在當前內外部環境中,要充分認識到‘穩實體就是穩大盤、穩工業就是穩經濟’,提振制造業發展信心、提升制造業企業利潤。”秦海林表示,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采取更大力度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鞏固提升基本盤;完善產業政策體系,促進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貿易、投資、人才等政策高效協同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2.4%,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突破2000萬輛;太陽能電池、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產量分別增長54.5%、34.1%。5G應用加速向工業、醫療、教育、交通等重點領域拓展深化,應用案例數累計超5萬個。
秦海林認為,我國制造業規模大、體系全,擁有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在高鐵、船舶、電力裝備、工程機械、通信設備等領域已經形成特色優勢,個人計算機、手機、家用電器、太陽能電池板等一批重要產品產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但仍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高端技術產品供給不足、產業基礎薄弱、要素成本上升、高技術人才缺乏、經濟循環不暢等短板問題。
秦海林認為,下一步我國制造業發展鍛長板、補短板、強基礎,應從四個方面協同發力。一是強化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增強發展韌性,加快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二是加快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三是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領域,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四是推動產業融合化發展,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一二三產業以及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加速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近段時間,以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實現了人工智能從感知向認知、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秦海林表示,制造業應從深度、廣度兩個方面更好的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從深度來看,通用人工智能將更加深入地賦能制造業,以大模型技術牽引5G、遙感、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模型算法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對制造業各個環節的深度賦能;從廣度來看,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更為廣泛應用在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等制造業的多個環節,打通信息堵點卡點,推動制造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