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人民銀行等多個部門不斷加大對“三農”領域的金融支持,助推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生態宜居、農業產業發展。在此背景下,涉農金融不斷優化供給與服務,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撐,成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
聚焦金融服務領域、主動理順機制、擴面提質,把金融“活水”精準澆灌到田間地頭,金融助力農業強國建設成效初顯。截至2023年末,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56.6萬億元,同比增長14.9%,全年增加7.43萬億元,同比增加1.21萬億元。2023年農業保險保費達到1430億元,增速超過17%,為農業發展提供4.98萬億元的風險保障。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廣度也不斷擴大,全國縣域已實現銀行機構100%覆蓋,鄉鎮銀行機構覆蓋率達97.93%,行政村基本實現金融服務全覆蓋。近3年,銀行保險機構累計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新設分支機構407家。
值得關注的是,涉農金融服務普遍呈現交易成本高、風險大、盈利低的特點,導致金融機構在推動涉農業務持續穩健經營和高質量發展方面面臨巨大阻力。具體而言,一是“三農”領域本身的弱質性。小農經濟的小額、分散特征使得農村金融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農業信貸風險較大;農業交易行為缺乏完整的記錄,難以納入金融機構評估體系導致貸款可得性較低。二是涉農金融產品的同質性。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地域性特點,其資金需求量、使用期限存在差異,與當前金融機構主要提供的短期小額貸款不匹配。眼下,規模化、產業化的農業生產促使經營主體的綜合性金融需求不斷增加,而傳統的涉農金融產品難以完全滿足需求。
強化涉農金融服務不僅是解決農村金融供需失衡的需要,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建設農業強國,需要不斷健全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
對此,應強化涉農金融服務能力建設。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多渠道推動涉農企業股權融資,發展并規范債券市場,促進涉農企業多元化融資。引導各類銀行機構堅守定位、良性競爭。大中型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通過建立單列信貸計劃等專營機制延伸普惠金融服務半徑;地方法人銀行結合自身定位,利用人緣、地緣優勢服務“三農”客戶,鼓勵逐級下沉業務層級,滿足農戶日益增長的生產和生活消費需求;政策性銀行開展普惠金融重點領域轉貸款業務合作,建立健全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加大在涉農信貸審批、信貸資源等方面的傾斜,加強涉農領域信用風險防范和管理。
創新優化農業特色金融產品。制定差異化產品,推動鄉村產業朝著規?;?、集約化方向發展。豐富農產品期貨品種,發揮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風險分散功能。建立農業保險與信貸融合機制,將農業保險作為信貸的重要附加條件,緩解金融機構的風險壓力。建設農業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提供更加全面、精準的信息,協助金融機構有效評估信用風險,實現信息、信用、信貸聯動,增強金融機構賦能農業發展的積極性。
鍛造涉農金融的“軟實力”和“硬功夫”。加強對偏遠農村、山區等地區的金融服務,開展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建設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推進農村金融教育普及,通過開展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和應用意識。逐步構建以政策為引導、基層機構扎根農村的金融服務格局。增強政策舉措協調性,推動各項支持“三農”工作的金融政策協同發力,完善涉農金融機構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暢通金融血脈,賦能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