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入世20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額增長近8倍,農業對外投資初具規模。梳理入世以來的我國農業探索和實踐,有助于更好應對新形勢下的農業國際競爭與合作。那么,入世20年,中國農業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呢?
回望當年,農業是中國入世談判的一個焦點,也是最艱難的領域之一。彼時,相對其他產業,我國農業是比較缺乏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市場主體實力弱。但是,我國在農業方面做出了遠超一般發展中成員的承諾。中國農產品進口平均關稅率僅15.2%,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不享有發展中成員普遍享有的10%微量補貼量和發展箱;全部取消了農產品非關稅措施,對大宗農產品實施關稅配額管理;還取消了所有農產品的出口補貼。可以說,入世之初,許多人對我國開放條件下的農業發展充滿擔心。
不過,這一擔心逐步轉化成了信心。入世20年,我國農業有效應對全球糧食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和自然災害、疫情等挑戰,在開放中得到發展,在競爭中得到提升。如今,我國穩居全球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第一大進口國,是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正成為全球農業多邊合作的引領者。究其原因,我國加快農業市場化步伐,農村土地制度、農產品流通體制、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取得新進展,更注重利用世貿組織規則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更注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更注重用好傳統的低成本比較優勢。
隨著RCEP的生效實施和謀劃加入CPTPP,未來我國農業實際承受的挑戰將更大。進口方面,我國已是全球大豆、油菜籽、棉花、豬肉等的最大買家。伴隨國內消費需求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的整體對外依存度預計還會上升。出口方面,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已面臨部分發達國家占高端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占低端的局面。由于工業化、城鎮化推進以及土地勞動力成本上漲,我國農產品無論是土地密集型還是勞動密集型,其國際競爭力都有走弱趨勢。挑戰與機遇同在,應在過去20年農業國際競爭合作經驗基礎上,謀新篇、布新局。
要繼續利用“兩個市場”,但進口必須要有安全線,超過后就要亮紅燈。要立足重要資源國內生產自給的戰略底線,明確不同農產品國內自給的程度和優先序,進而明確不同農產品進口的規模和優先序。比如,今后一段時間,需要繼續進口大豆等資源消耗大、自身單產低的農產品。在此基礎上,均衡有序釋放農產品進口需求。對必須進口的品種,要推動進口來源國和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依存度,確保供應安全、價格可控;對必須增加進口的品種,要逐步地分階段增加,從而引導出口國平穩供應以及減少對國內產業的沖擊。
要推動農業貿易高質量發展,推動優質農產品和優勢農業產能“走出去”。水產、水果等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傳統優勢領域,今后要加快培育農產品出口新優勢,穩妥推進農業“走出去”步伐。一方面,要發揮規模效益、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升主要農產品的品質和特色,重塑出口優勢領域。利用RCEP等提供的優惠市場準入條件,向相應市場拓展農產品出口渠道。另一方面,推動農業企業“走出去”,統籌謀劃產業方向,科學選擇投資區域,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投資,以加工、倉儲、物流為節點,推動我國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在全球的合理延伸布局。(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