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囤物癖和極簡主義者恐怕是水火不容的兩個群體了,囤物愛好者們喜歡囤積收藏各種各樣的東西,或許放到保質期都不會被開封的沐浴露,放進柜子后轉過頭就忘記的各色零食罐頭……囤物愛好者們像只小倉鼠,在囤物中獲得了安全感和滿足感。而在諸多囤積癖中,還有一種特別的囤積愛好者,他們囤積的不是具體的物品,而是大量數據。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照片、視頻、應用、文檔……數字倉鼠和永遠不夠的儲存空間
“現在我手機就天天提醒我說內存不夠了。”孫女士表示,她或許稱得上是一只典型的“數字倉鼠”了,她256G內存的手機目前已經使用了239.9G,僅剩16.1G可以使用了,是什么在擠占手機內存?從孫女士的手機存儲空間分布來看,應用數據和照片視頻文檔構成了占用內存的最主要的部分。孫女士告訴記者,她的手機里大概有八十個應用軟件,但是這些軟件并不都是高頻使用軟件,“萬一哪天就用得上呢?”
除了越來越“膨脹”的應用軟件數據外,大量照片、視頻的文檔成為消耗儲存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已經在考慮買一個更大內存的新手機了。”那要如何解決舊手機中的數據呢?“買同品牌的,這樣就可以用云空間了。”
內存告急的不僅是手機,還有電腦。孫女士的個人電腦兼具個人生活娛樂和工作兩種功能,生活娛樂類的應用數據和工作中留下來的大量文檔、視頻將電腦塞了個滿滿當當,“我電腦有1T的內存,現在就剩100G左右了,還在想要怎么辦。”孫女士的云盤也是塞滿了各式各樣的文件,“一個網盤都已經滿了,我現在開了一個新的云盤賬號還買了會員,空間是大了一些,但也用了不少內存了。”
定期整理、分門別類、硬盤保存數據囤積也有強迫癥
雖說現在的手機都能智能分類出來“相機”“截圖”“微博圖片”等相冊,但是對于一些有整理強迫癥的數字倉鼠來說,手機默認的幾個分類可遠遠不夠。記者聯系到陳先生時,他剛剛把近期的手機圖片和視頻整理完,17G的圖片視頻現在已經分門別類地放在了他的手機當中。
“我基本不刪除資料。”陳先生表示,“我手機里有一個專門的文件夾來放整理好的東西。手機拍的照片和網上存的圖片都會按照內容分類然后統一放在這個文件夾里。”這些照片視頻的分類細致到圖片的主題、內容,比如在網上看到了一些養貓的科普文章,就會截圖保存到“養貓常識”,平時鍛煉時他習慣截圖保存當日鍛煉的情況,這些截圖也有專屬的圖集。
和孫女士使用云盤、云空間的習慣不同,陳先生從來不使用云端空間來保存自己的數據,“說到底云盤就是一套服務器,服務器如果倒閉了,你數據就沒了,存在自己的電腦、手機或者硬盤里還是更安心一點。”陳先生補充道,“而且云盤上傳下載都要時間,沒有VIP的話還很慢,另一方面我也擔心云盤可能會泄露數據,云盤作為過渡中轉或者臨時存放還行。”為了妥善保存自己精心囤積的大量數據,陳先生堅持做精細的備份工作,“我會定期把手機和電腦數據同步。”
面對這些亂七八糟的原始數據,為了保持數據分類的整齊美觀,陳先生長期保持著整理的習慣,“有空就會整理,可能會整理持續一個月。如果要專門抽時間來弄,大概會集中花個三天的時間。”陳先生在硬盤上的投資也比較舍得,他目前持有兩個1T的硬盤,存滿后還準備繼續購買,“畢竟數據無價,在這個上面不能省錢,一旦覺得硬盤有點問題了就要馬上換新的硬盤轉移數據。”
雖然孫女士和陳先生兩人處理囤積數據的習慣各有不同,但是要問起兩個人為什么都不愿意去刪除以前的數據資料,回答倒是出奇的一致,“萬一以后用得上呢。”
“進我的收藏夾吃灰吧!”雖然沒時間看但還是“一鍵收藏”
對于深度使用手機和互聯網的用戶來說,各個應用的收藏夾也是數據囤積的“重災區”,看到喜歡的、感覺可能有用的統統都要收藏起來,康女士就是其中一位。“網站的收藏夾我很少會分類,不過我收藏的那些網址、視頻,很少會再打開了。”
“我平時B站和小紅書看得多,感興趣的就會收藏,有的時候也簡單分類,但基本都沒有再打開看過了。”康女士表示,“而且我整理空間的時候,明知道自己不會再看,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還是會猶豫要不要刪除。”此外,淘寶等購物網站的收藏夾也是類似,收藏了一大堆后自己都不記得自己收藏過這個東西,甚至于有的商品、視頻已經顯示失效了。“對于這些失效的收藏,我也只能一鍵切換失效模式全部刪掉,然后等著下一批失效。”
和記者正聊著時,康女士打開了自己的B站翻看收藏夾,意外發現在B站的“稍后再看”里面居然還有二十多條自己沒看的視頻,“沒想到還有這么多視頻沒看,我都不記得這是什么時候放進去的了。”
在各種減肥健身教程、美食料理教程的視頻下,都能看到不少網友發言:“進我的收藏夾吃灰吧”,收藏了大量的視頻、圖文但是基本都不會打開來再看一次并非罕見現象。
互聯網時代有必要“斷舍離”嗎
豆瓣小組“收藏夾不吃灰”和“數字極簡主義者”兩個小組中匯聚了一群下定決心要做數字“斷舍離”的網友,在“收藏夾不吃灰”小組中,組長做了如下的簡介:“在如今這樣一個知識焦慮的時代,符號化的收藏方式已經不知不覺定義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中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回頭去翻翻看自己當初視為寶藏、開心收藏的內容?或許不多,至少目前來看,我做不到。”
近些年來,數字極簡主義成為一個熱門概念,在繁雜的碎片化信息時代,停在我們手機、電腦中的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對于“數字倉鼠”們來說,每一點碎片的信息都可能有用,每一張不經意的照片都是生活的痕跡;但對于數字極簡主義者來說,這些冗雜的碎片信息或許并不能夠提升效率,反而只會令人更加懶惰,讓收藏夾更為臃腫。美國傳播學者羅伯特·哈桑在《注意力分散時代:高速網絡經濟中的閱讀、書寫與政治》一書中將之描述為:數字媒介迫使人們保持著一種“隨時在線”的狀態。這種狀態將使用戶持續對媒介信息保持關注,從而在現實空間與媒介空間中來回穿梭,呈現出一種“慢性注意力分散”的狀態。
“我覺得我們這些小倉鼠可能就是缺乏安全感吧。”孫女士這樣思考自己囤積數據的習慣,盡管90%以上的數據都不會再起到作用,但這些數據的存在給了“數字倉鼠”們在龐雜的互聯網空間中難以言喻的心理滿足感和安全感。互聯網時代,數據與個人的情感、回憶深度綁定,適度的剝離或許更能讓人在信息洪流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葉方舟。
《揚子晚報》2023年2月20日B01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