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堅持以“賦能實體經濟、支撐社會發展”為戰略主線,構建起獨具中國特色的研發體系和應用生態。應加強學科聯動夯實人工智能研究底座,強化應用驅動豐富人工智能場景,深化產研互動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生態。
□ 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要構建以人工智能為基礎支撐的前沿科學研究新范式,形成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完善人工智能人才結構,加強人工智能領域高水平開放合作。
日前,由天津市政府、重慶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在天津市開幕,這是兩地分別打造的世界性智能產業平臺合并后的首次亮相。據了解,2017年6月,天津市政府與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舉辦首屆“世界智能大會”;2018年8月,重慶市政府與科技部等多個部門舉辦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今年,津渝兩地在國家指導下整合平臺,邀請中外企業、專家學者、平臺機構參加本屆智博會。
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陳良文介紹,2023年,天津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營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人工智能正加速賦能新型工業化。目前,天津市已建成300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其中11家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培育了21家天津市級智能制造系統方案解決供應商。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羅莉表示,重慶和天津工業基礎深厚、產業完備,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各有優勢,合作空間廣闊、潛力巨大。通過這次共同辦會,雙方進一步凝聚了合作共識,力促協同發展。
走進天津國家會展中心N17展館的智能交通與智能制造展區,天津港集團1080平方米的展位上,展示著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的全景式互動沙盤,生動模擬了碼頭的繁忙景象。天津港集團自主設計研發的L4級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ART)被放在展位最醒目的位置。天津港集團數字化轉型辦公室項目技術管理經理李秋男說,目前,已有92臺純電機器人在天津港的“智慧零碳”碼頭投入商業化運營,為未來的綠色物流提供了全新的動力解決方案。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目前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經超過4500家。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增速13.9%。
工信部副部長單忠德表示,我國人工智能企業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位,累計發布408項智能制造的相關國家標準,構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生態。
本屆智博會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立足自主創新,已構建起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礎架構和操作系統、工具鏈、深度學習平臺和應用技術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體系、產業創新生態和企業聯盟,對重塑工業體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支撐效應正逐漸顯現。
從加持云技術的港口大模型,到快譯類的語言大模型,再到智能校對類的政務大模型……在這屆智博會上,最“卷”的領域是人工智能大模型,集體亮相的大模型超過40個。參展的企業紛紛表示,目前,人工智能的表現越來越“類人”,在實驗室內、生產線上,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成為助力工業制造業提升質效的“好幫手”。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劉剛介紹,基于目標人群、用途和適用場景的不同,人工智能大模型可分為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兩大類。通用大模型對標ChatGPT,以技術攻關為目的,面向廣泛的人群和場景。2022年之后,人工智能已經由專用人工智能進入大模型為主導的通用人工智能發展階段。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表示,大模型作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高效賦能千行百業。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大模型基礎設施化,并結合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推動中小企業利用大模型培育創新生態;另一方面,要推進通用大模型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和普惠高效使用,引導企業錯位協同,避免盲目發展。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朝暉認為,面向未來,應加強學科聯動夯實人工智能研究底座,強化應用驅動豐富人工智能場景,深化產研互動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希望各方引育更多高層次人工智能創新人才,推動更多產業政策落地落實,共同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智博會上表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堅持以“賦能實體經濟、支撐社會發展”為戰略主線,構建起獨具中國特色的研發體系和應用生態。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要構建以人工智能為基礎支撐的前沿科學研究新范式,形成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完善人工智能人才結構,構建多層次人才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格局,自律、他律、法律相結合,促進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發展,加強人工智能領域高水平開放合作。(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