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科學家擔任科幻片的科學顧問,在國際上并不少見:《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基普·斯蒂芬·索恩;《火星救援》的科學顧問包括了NASA的知名航天員德魯·費尤斯特和NASA首席科學家吉姆·格林;《地心引力》的科學顧問是NASA天體物理學家凱文·格雷澤爾……
近年來,隨著國內硬科幻影視作品的發展,不少中國科學家也進入了這些作品的顧問團隊,驗證科學假設的可行性、測算更加嚴謹的科學數據、糾正主創的科學錯誤。今年以來推出的兩部硬科幻作品《流浪地球》《三體》就充分參考了科學家的意見。有了專家團隊保駕護航,這些硬科幻作品也有了夠“硬”的底氣!
行不行?假設有依據有進展
在《流浪地球2》中,航天員可以不用乘坐太空飛船、避免繞地球飛行,而改乘太空電梯直達太空。片中,太空電梯形如巨型升降機,對于運送設備、人員進入太空,十分便利。在《三體》中,葉文潔告訴汪淼,他研究的納米技術可以幫助人類造太空電梯,所以三體人會用幽靈倒計時干擾其研究。三體人害怕太空電梯,怕所有人都無限制進入太空,導致他們無法占領地球。據悉,兩部作品的原著作者劉慈欣曾認為,實現太空電梯夢的最大障礙在于材料。
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接受央視采訪時被問及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三體》《流浪地球2》中對“太空電梯”的使用,他簡要介紹了目前科學界對該問題的研究:“目前,太空電梯還處于概念研究階段。若要架起太空電梯,其一端需建在赤道上,另一端則要連接在距離地球36000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航天器上。這對電纜材料要求很高,相當于用細如頭發絲的繩子拉起幾百頭大象。此外,建太空電梯還需抗擊各種擾動,挑戰非常大。”
此外,《流浪地球2》中,擁有超強算力和自我意識的量子計算機550系列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據悉,學術界將量子計算的發展分為“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實現專用的量子模擬機”“構建可編程通用量子計算機”三個階段。目前國內外量子計算機研發已實現第一階段目標,當前學術界主要的研究任務是達到第二階段目標,距離科幻電影中展示的應用至少還需要10年到15年時間。
《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的核心概念——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開啟流浪之旅,同樣在理論上說得通。不過,實現重核聚變絕非易事,重核聚變是采用硅等元素作為聚變原料,這樣的聚變首先要克服原子核之間的靜電斥力,越重的原子核所帶電荷越多,越難以產生聚變。
對不對?科學家來把把關
據悉,《三體》的拍攝歷時七年完成,涉及粒子對撞、天文、納米技術等技術的影視化呈現,導演楊磊表示:“《三體》屬于硬科幻作品,基于對科技的幻想,我們到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做了大量采訪。”據悉,主創團隊采訪了60余位科學家,先將小說中的科學內容讀懂,再考慮拍攝方案。楊磊透露,他最開始不知道如何下手拍這部劇,想借假名《紀元》先去科研單位學習,但對方卻表示不接待劇組。當楊磊放棄保密計劃,跟對方透露是要拍《三體》時,再去敲門,“所有科學家都‘瘋了’,快來拍!”
研究高能物理和弦論的孫雅文是《三體》劇組的理論指導。劇中,楊冬要進行超弦理論實驗,一直在加速器基地上忙碌計算,她會計算什么?孫雅文寫了正負電子經典的bhabha散射過程,還提供了大量手寫計算公式。主創團隊在其建議下,決定去北京正負極對撞中心取景。
據悉,楊冬的實驗結果雖然不是真實存在的,但主創團隊邀請粒子物理學家劉倩教授制作了一個衰變道的實驗細節,要求這個實驗結果必須很反常。劉倩教授在科學認知范圍內給出了一些發生概率不太高的結果。
為什么這么多科學家愿意為科幻類影視作品出謀劃策?節目《解碼三體》的解讀專家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科普作家王元卓表示:“作為一名觀影者,我平時不會要求科幻電影一定要具備多么硬核的科學知識,但是希望看到科幻電影中沒有錯誤的設定,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要盡量準確一些。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科研工作者給像《三體》這樣的劇集做科學顧問的原因。我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僅是唯美的畫面、震撼的劇情,還能看到它在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設定。”
真不真?數據臺詞全核查
優秀的科幻影視作品除了需要概念、技術的真實,還離不開執行真實。郭帆導演表示,為了使《流浪地球》的世界觀足夠完整,劇組寫下了十幾萬字的流浪地球編年史,并請了專業的科學顧問審核,“中科院各個部門的科學家和老師們,給了我們巨大的幫助,科學顧問提供的資料經過刪減之后,還有接近20萬字。”據悉,影片中許多一閃而過的道具,都被劇組當成產品一樣設計,連演員佩戴的概念耳機道具都經過專門設計、制作。郭帆說:“我們真的把道具做到了產品級別。”
為了保證真實性,《三體》中的很多場景都是實景、實物拍攝。劇組歷經126天,輾轉舟山、橫店、黑河、天津、杭州等多地拍攝,總共涉及了約200個場景,除紅岸基地和作戰中心的內景是搭建外,其他外景均為實景拍攝。劇組甚至去了粒子對撞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國家級科研院所。
劇中,楊冬手里拿著從良湘加速器上得到的粒子物理實驗結果,這是北京譜儀II的真實運行狀態報告。此外,楊冬在良湘加速器的實驗室值班,畫面上還有粒子對撞機上的粒子對撞實時的真實重建模擬圖。在真實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正負電子對撞之后產生新粒子,這些粒子在飛行過程中被北京譜儀探測器捕獲,經過計算機實時處理,可以在值班室的電腦屏幕上重建出粒子在探測器中的飛行路徑。劇中的這些圖表,均來自北京譜儀的值班室。要知道,“良湘加速器”是現實中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乙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于1989年建成,2008年進行了升級改造。
科學驗證環節必不可少。原著中,葉文潔發現了這樣一組數據:木星和地球距離:629730000千米;太陽和地球的距離:152100000千米;太陽和木星的距離:778330000千米……南京大學的周禮勇教授推算核查了這部分內容,保證估算數據的可靠。
羊城晚報記者 龔衛鋒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