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北京要深化文化交流互鑒。如何發揮北京優勢,彰顯北京特色,我們看一下過去幾年北京做的一些工作。
在國際交往中,北京展現出大國首都的責任擔當,以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為目標,其發展定位和國際交往策略都與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外交策略保持一致。在城市功能布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引進來”和“走出去”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等方面,北京都承擔著大國首都的主體責任。
一、優化城市定位
北京城市發展定位經歷了五個發展時期。新中國成立伊始,北京發揮首都的示范效應,指導全國開展生產工作,那時候的北京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強大的工業基地和技術科學中心。改革開放新時期,北京修訂城市總體規劃,不再提“工業基地”。20世紀90年代,北京城市定位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亞運會的籌備極大地提升了北京城市公共設施現代化水平。進入21世紀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將北京城市發展目標確定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同時北京市提出“四個服務”,即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服務、為日益擴大的國際交往服務、為國家教育、科技、文化和衛生事業的發展服務和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10次視察北京、18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為做好新時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審議通過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等綱領性文件。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北京城市戰略定位是“四個中心”,即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出多項“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專項行動。明確政治中心的空間格局,對重點地區進行專項規劃,創造安全優良的政務系統環境。推出“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等新方式,推進全國文化中心的建設。以雁棲湖國際會都擴容提升、國家會議中心二期主體建設為切入點,加強國際交往中心的設施和能力保障,建立常態化國際活動服務保障機制。推動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主戰場。現在北京市優化功能布局,全面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已經進入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北京還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職責,除了高頻次的外事活動,還成功舉辦了世界園藝博覽會、2022年冬奧會等舉世矚目的大型國際活動。文化中心建設一定要與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協同推進,并駕齊驅。
二、保護文化遺產
保護文化遺產,夯實文化交流互鑒的物質基礎。北京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古跡密集,底蘊深厚,既有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大運河等世界文化遺產,也有眾多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時特別提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北京不斷完善首都文化遺產保護的頂層設計,比如出臺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高質量推進“一軸一城、兩園三帶、一區一中心”建設。現在北京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之路,既守住民族精神的根脈,堅定國家文化自信,又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
三、彰顯文化多元
北京市文化貿易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文化貿易額從2006年的12.65億美元提高至2017年的51.2億美元。北京的貿易伙伴遍布五大洲,定期舉辦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北京國際電影節等活動都推動了中外文化產業的交流和貿易的發展。這種開放包容的姿態、積極務實的舉措也為北京營造了多元化、國際化的文化氛圍。2018年,北京舉辦“相約北京”藝術節,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優秀表演藝術團體、近800位中外藝術家為觀眾帶來130場演出、3個藝術展覽和多項公益藝術教育活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北京不斷創新模式,通過線上與線下并行的方式舉辦活動,實現了文化交流互鑒的持續推進。
四、加強對外交流
對外文化貿易方面,北京出口規模保持相對持續的態勢,在動漫游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核心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貿易方面發展速度較快。文化交流方面,北京在多個海外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比如文物海外展出、海外文藝演出、文化教育和研習等活動,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作出重要貢獻。
五、服務國家大局
服務國家大局,提升外交活動和國際節事的服務保障能力。近年來,北京舉辦的重大國事活動和外事活動,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和影響力方面都有明顯增長,從2010年到2019年的數據來看,北京共舉辦1228場國際會議,在亞太地區排在第三位。這一系列的國際活動都體現了北京出色卓越的外交活動和國際節事的服務保障能力。北京在策劃、組織、協調、后勤服務、安全保障等多個環節都形成了非常好的經驗,尤其是北京形成了政府部門主導、企業操作統籌執行的大型活動運營模式,培養了在這一領域的多方面人才。
截至2019年,北京市已與全球51個國家的56個城市締結友城。在城市管理、經貿、文化、科技、旅游、交通、環保等方面,北京也與一些國際大都市開展深入合作。在高端人才交流方面,北京發揮得天獨厚的人才聚集優勢,截至2020年5月,有5家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設在北京,27家政府間國際組織在華設立代表機構,均位于北京。《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顯示,北京排在第五位,城市競爭力顯著增強,在諸多方面均取得長足發展。
(根據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向勇《彰顯大國首都氣象,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