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4日,突破2.86億元票房,豆瓣評分達8.1分……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自7月8日正式上映以來,話題不斷。這部長達168分鐘的動畫電影以全新的思路,呈現出一幅由唐詩浸染而出的絢爛畫卷,并于其中探討了頗具深意的人生旅程。
讓人詫異的是,《長安三萬里》熱映,掀起一股學習唐詩和歷史的熱潮。一時間,“學習型觀影”成了人們觀影的統一姿勢。影片中,48首唐詩名句的視覺化呈現,使觀眾在觀看中得以不斷吸收盛唐文化和唐詩名篇。
在豆瓣、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更能感受到這部影片的“后勁”有點大:《觀前小知識,長安三萬里中的48首詩,整理出來了!》《讀完這兩本書,更能看懂長安三萬里》《長安三萬里詩詞匯總》……各種關于影片的“預習”“復習”資料層出不窮。
一部動畫片,怎么就突然點燃了大家的學習熱情?有人說,只有通過“學習型觀影”,才能理解影片中的人生況味;也有人說,這樣的觀影體驗,是屬于中國人獨有的浪漫。
看劇情、看畫面、看熱鬧……無論如何,《長安三萬里》的出現,讓“學習型觀影”這種獨特的觀影方式浮出水面。
是觀影更是上課
當李白、岑夫子、丹丘生等人如精靈般恣意飛向彩云之時,“與爾同銷萬古愁”就有了畫面感;當恢弘的盛唐長安,呈現在眼前的時候,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
一部《長安三萬里》,讓多少兒時背誦的唐詩,就此幻化成了眼前的實景。或許,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換一種方式,重讀唐詩——
作為追光動畫“新文化”系列開篇之作,《長安三萬里》從高適的視角出發,講述他與李白之間跨越數十載的情誼,以及在那個璀璨的大唐盛世下詩人們尋夢理想的壯美篇章。觀眾看到傳統文化在瑰麗動畫場景中的一次盛放,也望見李白、杜甫、王維那一串熠熠生輝的名字從書中走進大銀幕鋪開的文化長卷。
主創團隊表示,歷史文化是很立體的,承載了很多精神和故事。這些大詩人們曾經也年輕過,他們也一路成長、在波瀾壯闊的盛世大唐背景下追求理想,遇到挫折。他們都是鮮活的人。主創團隊希望,通過電影讓大家看到創作這些千古名句的詩人們各自的情感和故事。
導演謝君偉提到,自己正在讀小學二年級的孩子一次在背“春眠不覺曉”,他自然地接上“處處聞啼鳥”,一代一代人因為這些文化產生了很多共鳴。7月8日晚8時,記者來到杭州濱江的一家imax影廳觀看電影,兩位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相約而來。“早就聽說片中有很多古詩詞,想著帶孩子來看看。”
集合海量的詩詞資源,許多觀眾自發做起了“觀影筆記”。
網友hanyuen提到,如果把《長安三萬里》作為一部教材來看,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在看電影前進行課前預習,然后觀看電影,“課”后對里面的詩再進行鞏固理解。在社交媒體上,網友們整理出全片中出現過的48首唐詩,互相分享“自制教材”。
它不僅是文學課,更是一堂人生課。電影在揚州點映時,一位高中語文老師將它作為送給畢業生最后的一節課。她說:“它有很多來自我們書本上的人物和歷史。我想告訴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們,就像電影中的高適一樣,‘莫愁前路無知己’,只要你們堅持理想,總有實現的一天。”
電影這樣傳播知識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影視作品第一次點燃人們的學習熱情。近年來,不少影片讓觀眾有過觀前預習、觀后復習的體驗。
比如2014年上映的科幻片《星際穿越》,就引發了人們對于蟲洞、時空穿梭、引力波、相對論的興趣。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中呈現的太空電梯、引力彈弓、量子計算機等,也引起廣泛討論。
這些科幻片的熱播,讓看似枯燥的物理知識走入大眾視野。影片熱映時,不僅有熱心影迷專門從教科書、網上梳理相關科學知識對更多人進行科普,更有網絡博主專門就其中的一些熱門知識點進行深入研究。比如,在《流浪地球2》熱映的時候,B站博主“做視頻的洛唐”就專門制作一個視頻,分析太空電梯的建造原理。
如果說上述影片可能是為了講好故事而“無心插柳”,那么有的影片則純粹是為了將抽象知識進行具象化表達而“有心栽花”。
人類的情緒,是怎樣產生和運作的?皮克斯動畫片《頭腦特工隊》將人的情緒具象化為樂樂、憂憂、怕怕、厭厭和怒怒等5個小人,他們在小女孩萊莉的腦海里共同生活。一部動畫片,就是一個淺顯易懂的心理學教程。它讓我們了解情緒是如何產生,并左右人的選擇,更讓我們知道只有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將注意力從劇情轉移到影片中的知識點上來,或許,這正是“學習型觀影”的真諦。回到《長安三萬里》中,有影迷甚至提出了一套“學習型觀影”的方法論——
首先,及時記錄。遇到知識點,隨時記錄下來。
其次,查找資料。對影視作品中感興趣的或第一遍沒有看懂的知識點,通過上網搜索資料或請教專業領域人士的方式,及時弄懂弄通,拓寬知識面。
最后,鞏固標記。如果發現在影視作品中出現在書本或課本上出現過的知識點,可以把劇名標注在旁邊,記得更牢。
怎樣的影片讓你愛上學習
人們為什么熱衷在影視作品中學習,值得探究。
在記者看來,“學習型觀影”首先有一個大前提:主創人員對于知識必須有著足夠的尊重,甚至是敬畏。無論是對歷史文化、文學、科技,甚至心理學,創作者都應有一定的素養和專業精神。
比如,《星際穿越》聘請美國物理學家基普·索恩作為科學顧問。《星際穿越》中為影迷們津津樂道的黑洞,正是根據基普·索恩提供的公式制作出來的。而他本人更在影片上映3年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頭腦特工隊》也專門邀請研究情緒的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作為科學顧問。
《長安三萬里》在創作過程中,也充分尊重史實和傳統文化。該片通過大量歷史考證,還原唐代的禮儀、服飾、建筑、社會風俗等細節。為打造出千年前的大唐盛景,主創團隊不僅到陜西歷史博物館觀摩長安城的復原圖,查閱唐代文化相關書籍,拜訪專家、學者,同時還前往潼關等地采風,力求通過這部電影帶領觀眾“夢回大唐”。比如,身姿豐腴的玉真公主,身上的項鏈、頭飾有出土文物作為參照;片中的叉手禮、柘枝舞,甚至李白和高適在野地里的相撲,都是有史料可循的。
因此,只有知識點夠硬,才能經得起推敲和反復探討,經得起“學習型觀影”的考驗。
其次,不能忘了影視創作者的老本行——講好故事的能力。要讓觀影者心甘情愿地學習,就要讓人們主動走進電影院。《長安三萬里》誦的是詩,講的卻是長安和那個時代。影片沒有拘泥于古詩本身,而是通過高適和李白各自不同的際遇,講述了一個恢弘、浪漫又跌宕的歲月故事。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說,電影充滿了血性與率性、詩意與誠意。在電影里,我們不僅看到李白、杜甫、高適這些熟悉的詩人,更看到中華文化的精神。我們都是沉浸在中華文化中的一分子,所以電影里很多唐詩的細節能激起我們的情緒共鳴、文化共鳴,讓我們感動。
事實上,這也給了當下不少科普題材讀物、科教片很好的啟發。如果書中的卡通人物只是機械地講解科學知識,沒有吸引人的故事和情節,那就無法引起孩子們足夠的閱讀興趣。
最后,“學習型觀影”也是創作者和觀眾的一次雙向奔赴。它不僅提高觀眾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更需要創作者深度參與到這種學習中來,提高互動性。為了配合《長安三萬里》上映,官方專門編制3本配套讀物——《長安三萬里藝術畫集》《長安三萬里藝術設定集》《長安詩選》。其中,《長安詩選》由北京大學文學博士韓瀟撰寫,收錄了影片中的40多首詩,幫助讀者更好地領略盛唐繁華和長安氣象。
《流浪地球2》上映后,也出版了《流浪地球2電影制作手記》。書中不僅有電影制作全記錄,更有用10萬字闡釋的“流浪地球世界觀”,這部分內容集結清華大學、中科院等20余位科學顧問的智慧。
“學習型觀影”的出現甚至走紅,正說明人們樂于學習,而恰恰是《長安三萬里》《流浪地球》這樣尊重歷史文化、敬畏科學知識的影片還不夠多,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這樣“經得起”學習的影片涌現。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