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飛仙、黑白牦牛、紅陶人面像……走進甘肅省博物館文創商店,除了去年爆火的以鎮館之寶“銅奔馬”為原型的毛絨玩偶“馬踏飛燕”之外,各種新款毛絨文創玩偶也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購買。
這些備受關注的文創產品都出自一個以“90后”為主力成員的年輕團隊——東方密語。
學習油畫專業的王偉和學習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吳翔宇2015年加入這個團隊,成為文創設計師,開始參與各類文創產品設計。他們共同的心愿是依托文物資源,開發出更多文創產品,讓更多人把文化帶回家。
“我們的設計靈感來源于館藏文物,并將紋樣、造型、歷史背景等多重文化元素綜合考量,再將人文美學的設計理念注入文化內核,創造出兼具深厚文化內涵和實用創意的生活好物。”吳翔宇說,做博物館文創不能天馬行空,必須對博物館里的文物十分熟悉。因此,經常去博物館看文物是必做的功課,他們會去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參觀,看文物、找靈感。
“做文創產品就像燒制陶器,要畫出平面草圖、做出胚子、盡心燒制,出爐后并不一定會成功,失敗了就得重新做。”王偉說,做文創要考慮市場的接受度,不能自己隨心想做啥就做啥,而是要經得起市場檢驗。
“我們的創作要基于對文物的了解和對市場的分析。”吳翔宇說,設計團隊會通過研討形成設計思路。她作為策劃者,要整理好所有文物的歷史資料,交給設計師;設計師則根據創意作出平面圖,再經研討修改后定稿打樣,打樣后若無需再進行修改,就可以面世了。
“設計師賦予它生命,策劃文案賦予它靈魂。”吳翔宇說,一件文創產品在面世之前,還要給它取名字,讓它“活”起來。
“繪畫功底是基本功,創意和想法要占90%。”王偉說,文創設計師不同于平面設計師,制勝點在創意上。
吳翔宇介紹,拿“馬踏飛燕”毛絨玩偶來說,銅奔馬作為中國旅游標志,讓人熟知的是馬三足騰空的側面。但從正面看過去,是馬張著嘴、歪著頭奔跑的形象,感覺很萌很好玩。經團隊成員商議后,決定將其做成毛絨玩偶。
“當時團隊有10名設計師都在畫,畫了很多草圖,正面側面都有,但都被推翻了,最終定了畫正面。”王偉說,“馬踏飛燕”的出爐經歷了畫稿反復推敲、打磨,即使打樣后還進行了幾次調整。
“最后定款,團隊里的年輕人都喜歡,就想著大家應該也都會喜歡,但沒想到會這么火爆。”王偉說。
王偉知道,做文創設計不是件易事,要深入了解歷史、文化等多層面的知識,再通過創意化表達,呈現出產品解決方案。“這是一條探索之路,有期待也有挑戰,正是我向往的。”
自2015年至今,東方密語團隊集思廣益,打造出了“至美敦煌”“花舞大唐”“游園驚夢”等8個文創IP,開發原創產品2000余件,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并連續3年在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中斬獲佳績,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雙贏。
在文創設計師眼里,這個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苦樂兼有。“雖然設計出了一些爆款產品,但我們壓力還是很大。”王偉說。
“有時一連畫出十稿,卻一稿都選不上,也找不到靈感,感覺有點失落。”王偉說,“以前的設計師大都是學繪畫或者平面設計等專業,入行后才開始學畫文創產品。有人因為與所學專業不一致,出不了產品就放棄了。如今高校開設了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對這個行業來說也是有推動作用的。”
文是根本,創是生命。好的文創不是簡單的元素堆砌、新奇點綴,而是審美、功能和內涵的和諧統一,并將傳統感和時代感有機結合,以獨具匠心的思想表達帶給人們情感共鳴。那些火出圈的文創產品,讓博物館離大眾越來越近。
“現在有很多孩子被家長帶來參觀博物館,但是有的并沒有看懂,也會有看完就忘了的情況。我希望以文創產品這種形式讓更多人記住中華傳統文化,把文化帶回家。”吳翔宇說,文創設計師就是一個新的文化傳播者,傳承文化的使命很光榮,任務也很艱巨。
“讓文物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走進千家萬戶,對我們自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王偉說,他們一直在探索各種呈現方式,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路上,不會停下努力的腳步。?(經濟日報記者 趙 梅)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