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馬面裙去參加畢業典禮,帶上嗩吶去蹦迪,00后對國風的界定,就是沒有界限。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劉京晶說,自己的學生大部分是00后,作為公共文化領域的研究者,她經常與學生們交流。在師生共同的研究與體驗中,他們發現,國風這股風已經不是一陣吹過無痕的短暫流行風潮,而成為一種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大眾審美。
“國風是什么?我看到過一個回答,國風就是讓人一看見就想起中國。”劉京晶說。
中青報·中青網:近年來國風興起,發展至今呈現出哪些新的特征?
劉京晶:其一,從受眾范圍來看,出現了全民追“風”。我們之前說國風國潮,是屬于年輕人的小眾文化、亞文化,但目前國風已經成功“出圈”,在全民的各個年齡層都得到認同,并且融入日常生活。
其二,從表現對象來看,國風的內容得到很大拓展。之前集中在對一些傳統文化符號的表現,比如漢字、服飾、剪紙等,而現在國風的表現對象非常多元,不僅是文化符號,還包括生活樣態,不僅是傳統的,更是現代的。比如,既有李子柒式的田園牧歌,又有王七葉式的搞怪反差,引發國際模仿秀。很多00后認為,國風不是只有傳統文化,也包括現代生活。
其三,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結合得更加緊密。我們能明顯地感知到,國風產品已經從原來的手辦擺件為主,到現在融入日常生活,有各種聯名款、各種國貨,而且價格親民,普通人愿意消費、也消費得起。
其四,國風的傳播渠道更加多元。最初國風相關內容主要通過音樂、動漫、游戲等傳播,現在則是從線上到線下無處不在。受眾不再滿足于僅僅去消費別人的演繹,而是主動參與和融入。尤其是00后,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早已習慣使用各類自媒體去傳播國風。
中青報·中青網:對00后來說,國風為什么會成為他們的“大眾文化”?
劉京晶:客觀上,00后成長的時代,正是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可以說與生俱來。
另一個客觀原因是互聯網的催化。也許80后90后也有這樣的愛好,但缺乏社群的支持。而現在各類興趣圈層都能在互聯網上找到同好,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聚集到一起,激起的漣漪將擴展到整個水面。
主觀上,一方面,00后受到文化懷舊心理的影響,對“過去的美好”總有一種探尋的情感,尤其是尚未全面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這種文化心態會更加強烈。另一方面,年輕人追求個性,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好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庫,他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各種個性化表達,尤其是結合全球時尚進行創造傳播,更增強了其主體認同感與自我價值感。
對00后來說,國風不僅是一個文化層面的現象,還與愛國等情感相關。比如之前某外國品牌的一款裙子涉嫌抄襲馬面裙,就在網上引發爭議。當一股小眾的風潮逐漸沉淀為一種大眾的文化,國風在保留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的創意表達方式,并和國際接軌,“新中式美學”就誕生了,成為更多人的追求。
中青報·中青網:那對國風文化而言,00后又帶來了哪些助推作用?
劉京晶:首先是傳播力,00后的傳播能量毋庸置疑,他們比之前任何一個世代都更加嫻熟和深入地使用各種傳播工具,類似華服節、國風大會、古風演唱會,甚至還包括在外網宣傳,00后都玩得風生水起。其次是內容創作,00后對于內容的創意激活了整個生態。最后是消費助力,雖然00后現在的消費層級不高,但是他們強烈的消費意愿顯而易見。比如,你現在去哪兒都能看到穿著傳統服飾的年輕人,包括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他們有文化自信的底氣,把國風帶到他們能去到的世界各地。
中青報·中青網:國風文化想要可持續健康發展,你有什么建議?
劉京晶:00后是最年輕、最具創作力的世代,他們可以也應該去吸收全人類的創新成果,來創造世界級的國風藝術,在世界范圍做國風傳播。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包容,另一方面也要引導。
我和00后學生們交流,他們自己也認為,要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的科普。這些文化內容在互聯網上良莠不齊,他們迫切需要權威的知識普及,來做更加符合文化原貌的傳播。00后有這樣的文化需求,也有這樣的文化自覺。
同時我們也要加強辯證性的思考,避免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不要一味追求過往,而是要站在當下,去創造更符合當下社會形態的國風文化。國風這股“風”,不僅可以席卷中國,還可以“好風憑借力”,助力我們在世界樹立新的文化形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