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清北學子怒揭研學黑幕”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在爆料中,原本高大上的“名校游”“名師講座”淪為“與名校門合影”,說好的酒店標間變成了臨時搭建房內的大通鋪,學生們甚至連正常吃飯和睡覺都無法保障,安全隱患層出不窮。
如此“研學”,想必嚴重違背了家長們的初衷,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傷害,更侵害了他們的合法權益。實際上,類似這樣的研學經歷并不是個案,不少消費者反映,一些研學游項目價格動輒幾千上萬元,其實與普通旅游并無本質區別。似乎給旅游加上個研學的“帽子”就能提高價位,多招攬顧客。很多家長抱著讓孩子在假期多出去走走、開闊開闊視野的想法,盲目選擇了一些不正規的機構,導致研學游變為“到此一游”,錢沒少花,孩子罪沒少受,也沒“研學”到什么成果,得不償失。
研學游市場上出現的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視,如果任其發展,勢必會破壞行業的正常秩序,損害的是整個研學市場的聲譽和口碑。
這些年研學游火熱,和其獨特的體驗形式密不可分。在研學中,學生可以來到高等學府感受文化氛圍,可以前往紅色教育基地感悟歷史記憶,也可以深入田間地頭體驗勞動樂趣。研學游不僅拓展了學生們的視野和知識面,鍛煉了身體、磨練了意志,也在拉動消費、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示范作用。
與此同時,我國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研學市場不斷發展。有統計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新增注冊研學相關企業1430余家,同比上漲62.6%,預計2026年我國研學游整體市場規模將達2422億元。2023年我國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推動體育休閑、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
在全力促進消費市場復蘇回暖的背景下,研學游的火熱令人振奮。但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研學市場中以次充好、夸大其詞、游而不學、學而不研等問題。相關主管部門應盡快出臺行業標準,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推動政府、學校和民間機構建立完善的研學發展、合作和監管機制,確保研學市場規范前行。對家長來說,要切實履行好監護責任,理性看待并慎重選擇夏令營、研學、游學和校外培訓等項目,以防止侵害學生合法權益、危害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
研學游說到底是課堂的一種延伸,教育是其核心任務,游是形式,研和學才是重點。只有守住教育本味,研學游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行,才能體現其價值所在。因此,研學的課程設計至關重要。要科學嚴謹有章可循,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實際需要,要讓學生在校外課堂中真正有所收獲。
從目前的情況看,各地在探索研學游的路徑上都有了不少新經驗、新成果。一些地方推出專門的研學實踐教材,研學場景更加豐富多樣,通過營地研學導師+學校老師共同授課的模式保證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研學游在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相信未來通過各方合力,研學游市場將更加規范,能夠讓更多孩子在研學中提升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常 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