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的江西省南昌市,群芳吐艷、綠意盎然。在南昌市高新區艾溪湖以北區域,一片曾經污染嚴重的廢棄魚塘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打卡地,這就是以自然清新、野趣盎然的獨特氣質悄然走紅的魚尾洲公園。
在2022年國際AZ Awards獎項名單中,魚尾洲公園景觀設計從43個國家的70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斬獲景觀設計獎與環境領導力兩項大獎。從臭氣熏天的環境死角到遠近聞名的“漂浮森林”,魚尾洲公園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經濟日報記者日前走進魚尾洲公園實地探訪。
營造四季變幻美景
迎著和煦春風走進魚尾洲公園,腳下的濱水棧道呈折線延伸交錯,兩邊水底的一叢叢水草清晰可辨……不同于以往單側岸線游覽的濱水體驗,行走于這里的棧道上,別有一番體驗“水上漂”的樂趣。
“這些親水棧道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藝預制,鋪設于水面上,與常水位高差約15厘米。”項目設計方土人設計公司魚尾洲項目負責人葉開松介紹,游人行走于棧道上,能有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感受。
長長的親水棧道四通八達,連接著136座人工生態景觀島。從空中俯瞰,一片超大的湖面上生態景觀島星羅棋布,彼此連接又若即若離,如同漂浮的“水上森林”。“初見如此布局,大家覺得很新奇。其實自古以來,南昌市沿鄱陽湖區域所呈現的就是這樣的風貌。”葉開松說,1000多年前,王勃在《滕王閣序》里寫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描繪的就是南昌有無數白鶴和野鴨棲息的小洲,島嶼曲折回環的景象,“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能再現《滕王閣序》里的盛景”。
沿著親水棧道一路向前,穿過一座座景觀島,水岸邊池杉成林、移步易景。“其實秋冬時節這里更美,那時,這些樹木由綠轉紅,黃昏時分,湖水在夕陽映照下泛著金光,簡直就是一幅油畫。”葉開松介紹,除了種植池杉、水杉,水岸邊還保留了香樟、楓楊、構樹等原有鄉土樹種,并栽種了再力花、黃菖蒲、梭魚草、水生美人蕉、花葉蘆竹、旱傘草、水蔥等豐富的水生植物。
不僅岸線植物經過精心布局,魚尾洲公園還通過栽種四季常綠的苦草等沉水植物建立湖底生態鏈,形成美妙的自然水下景觀。
喬木、灌木、地被植物以及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經過悉心搭配組合,構成了由“水上森林”和“水下森林”組成的濕地植物群落帶。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這些植物將整個魚尾洲公園暈染出由綠變紅、再變金黃的不同色彩。游客不論何時前來,都能欣賞到美景。
構建“天然海綿”凈化系統
魚尾洲公園不僅是一座“水生植物王國”,更是一個獨具匠心的自然生態凈化系統。
過去,這里只是一片荒蕪的廢棄魚塘,四周沒有植物,塘底泥污染嚴重,常年散發著惡臭。附近的發電廠時常將廢料傾倒于此,形成了一片粉煤灰填埋場。每當下雨,灰塵就不斷被沖刷到水塘中,水塘水質狀況十分糟糕。
考慮到該區域位于艾溪湖至贛江南支的重要生態節點上,2018年,南昌啟動魚尾洲公園項目建設,并將生態修復與空間重塑貫穿于始終。
“我們將‘滲、滯、蓄、凈、用、排’理念融入公園建設,努力打造一座集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于一體的‘海綿公園’。”葉開松說。
以前,魚尾洲公園的外來水系在東側被明山渠隔斷,南側與艾溪湖的空間聯系又被艾溪湖北路隔斷,是一處死水。公園建設伊始,便實施了橫穿艾溪湖北路的頂管溢流井引水工程,將艾溪湖水貫通引流進了原有的死水。
“南昌位于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西岸,雨季經常遇到洪澇災害。魚尾洲公園地處城市低洼地,一旦降雨,會有大量雨水向此處匯集。”葉開松告訴記者,“我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這個問題,在公園地形整理過程中盡量維持土方平衡,因地制宜、因勢造景進行人工筑島,并專門留出了給雨水的空間,任它淹沒水上森林。”
“綠地、濕地是最好的海綿體。”葉開松接著說,公園通過大片濕地、綠地等“天然海綿”及碎石路、透水瀝青路、透水混凝土路、綠地滲水溝等,共同構建了雨洪蓄滯系統。整個公園能容納水位上升2米,調蓄水容積88.2萬立方米,在雨季將有力緩解市政管網壓力,凈化地表雨水徑流,降低內澇風險。
“水上森林被淹沒期間,公園就變成了一片沼澤濕地,另有一番野性的美。如果碰上難得一遇的大暴雨,親水步道也會被淹沒,這些地方就要暫時封閉。”指著腳下的步道,葉開松告訴記者,步道上的長凳都是由鋁材制成的,既耐水淹,浸水后又容易清洗干凈。
除了成為城市的“天然雨水調蓄池”,魚尾洲公園還將綠地、濕地按照深淺、水生植物不同,分成了沉淀區、植物凈化區、深淺凈化塘區、穩定區四個區域。艾溪湖原本的Ⅳ類水通過艾溪湖北路的過路涵管引入魚尾洲公園后,經過四個區域的強力凈化,水質提至Ⅲ類,最終通過明山一渠排入贛江。
有了這套純天然的生態系統,魚尾洲公園水系逐漸形成了穩定的“自凈”環境,昔日一潭死水水質有了肉眼可見的提升。
打造候鳥棲息通道
昔日荒蕪多年的魚塘藕田,變為今日野趣橫生的城市公園。路網的規劃,讓魚尾洲公園成為一座最適合散步的公園。
總面積約55.6萬平方米的魚尾洲公園在保留昔日魚塘田埂、堤頂路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由親水棧道、景觀橋、風雨連廊、綠道等多種游憩道路構成的8.7公里游憩慢行系統。此外,設置了長約3.1公里的公園綠道,為騎行愛好者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正值周末,來魚尾洲公園休憩玩耍的市民游客絡繹不絕。湖邊草坪和步道上,人們或散步休閑,或打卡拍照,或觀察植物,或做森林瑜伽……玩法多姿、多彩、多樣。
一路逛下來,記者留意到,公園內很多島嶼四周并沒有步道,無法上島。難道這些島嶼只是用于觀賞的?
“這些小島都是留給動物的家。”南昌市高新區城管局園林景觀及環境科負責人張陽介紹,鄱陽湖的淺灘是白鶴、白鷺、大雁、天鵝等候鳥的重要覓食棲息地。這些年,隨著淺灘濕地的逐漸減少,許多鳥兒無處可棲。為了打造一條能讓候鳥棲息的通道,設計師將原本魚塘的泥土和粉煤灰混合在一起,建起了一座座漂浮小島專供過往候鳥棲息。同時,在濕地與城市道路交界處還種植了大片楓楊林,起到降噪的作用,以免驚嚇到鳥兒。
魚尾洲公園的出現重新吸引了鳥群的到來。人與自然交融和諧的景象,在這里時刻上演。
“我們以前不會走到這里來,現在的環境好了不止一點點,我和老伴都愛上了這里。”70歲的吳慶如家住附近,他說:“我們晚上散步最喜歡來這里,看月亮倒映在水里、看會發光的星水棧道,很美。”
吳慶如口中會發光的星水棧道,其實也是設計師為幫助候鳥棲息而設計的“小心思”。
“我們希望它們能在不被人類打擾的環境中,實現與現代城市的和諧共處。”張陽說,為大幅減少人工照明對城市候鳥通道的影響,魚尾洲公園在部分區域專門減少了路燈設置,改為鋪設熒光石。每當夜幕降臨,星水棧道自帶的“夜光”不僅為鳥兒提供了足夠的安全感,也為人們夜間游園增添了靜謐感、神秘感。
調蓄雨洪、美化環境、營造候鳥棲息地、提供城市休閑空間,如今,這座兼具生態功能和美學價值的海綿生態濕地公園已然成為南昌人與大自然交流的新媒介。(記者 賴永峰 劉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