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鮑莫爾病”成為頗受關注的經濟熱詞之一。“鮑莫爾病”是著名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提出的一個經濟現象。比較典型的是1980年前后,美國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上升,達到60%以上,但美國的生產率增長速度卻出現了持續下降。
鮑莫爾指出,由于各部門生產率不同,生產率增長較快的“進步部門”的工資上漲會帶動那些生產率增長較慢的“停滯部門”工資上升,“停滯部門”提供同樣產品或服務所需的生產成本價格因此提高,進而在整個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大,最終經濟整體的生產率增長出現下降。相比于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和個性化需求為特征的服務業,難以實現規模化和標準化運作,生產率提升相對較慢,往往被視為“停滯部門”。當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不斷上升時,往往會引起人們對“鮑莫爾病”的擔憂。
過去十五年,我國服務業發展日新月異,眾多新模式、新業態涌現,占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39.5%提高到2020年的54.5%,平均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從微觀企業來看,以人均營業收入考察勞動生產率,我國服務業500強的人均營收從70.69萬元增長到266.37萬元,增長了2.77倍,同期制造業500強的人均營收從87.67萬元增長到293.77萬元,增長了2.35倍。服務業500強和制造業500強的勞動生產率都獲得了大幅提升。盡管服務業仍舊低于制造業,但二者的差距正在收窄。這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很多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服務業態大力發展,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可以觸達客戶,“鮑莫爾病”的難題正得到緩解。
在信息技術大力發展和應用的今天,簡單將一個產業劃分為“進步部門”或者“停滯部門”是不科學的,將服務業和制造業割裂,提倡或者限制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是不可取的。而且在一些產業發展中,不同的生產階段以及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等各個環節有效協調不足,資源錯配問題也會導致產業的發展效率和效益水平不高,生產率提升路徑較為單一。當前我國經濟正由制造業主導向制造業和服務業并重轉變,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也由簡單的供需關系轉向互為依賴和互為賦能的關系。比較而言,制造業企業的創新實力和經營效率更強,服務業企業則在盈利能力上更為突出。我們有條件也應該從全產業鏈高度出發,發揮制造、服務各自的優勢,推進制造、服務各個環節的融合發展,以制造的高效率帶動服務效率的提升,反過來專業化服務業的優勢又促進制造生產效率的提升,進而推動“微笑曲線”實現整體向上躍升。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促進產業鏈整體效能的提高。
廣大制造業企業要努力通過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規模經濟等來提高傳統制造活動效率,也要放眼整個產業鏈條,通過增加服務要素、創新商業模式的方式,發展服務型制造來提升產品附加值,不斷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服務業企業要圍繞制造業需求實際,在和制造環節強關聯和共生中不斷提升價值,有條件的企業也可以嘗試依靠自身在技術、管理、銷售渠道等優勢,向制造環節延伸,尋求全產業價值鏈的增值。
?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