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發射成功之際
新華社海南文昌10月31日電 題:“夢天”圓夢逐九天——寫在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發射成功之際
這是中國航天的又一次壯美騰飛——
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在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順利升空。
“夢天”一飛沖天,承載著中國航天人接續奮斗30年的飛天夢,承載著中國人在太空擁有自己空間站之夢,更承載中國航天向著星辰大海繼續進發的航天強國之夢。
奮斗永無止境
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8分鐘后,夢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胡智軒 攝
海南文昌,秋風拂面,椰林搖曳,云海莫辨。
隨著01指揮員廖國瑞的口令下達,乳白色的長征火箭像一條巨龍,噴吐著烈焰穩穩升空,在海天之間劃下一道從容的弧線——
10月31日下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點火起飛,成功將中國空間站的第二個實驗艙——夢天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攜“夢”赴“天宮”,這已是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第三次托舉空間站艙段升空。
作為“空間站艙段運輸專列”,長五B是我國目前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具有強大的“爆發力”和“帶貨能力”。其運載能力達到25噸,整流罩長20.5米,容積達到345立方米,能輕松裝入十幾個集裝箱,如此寬敞的空間,足以將夢天實驗艙安安穩穩包裹其中,送上太空。
2022年7月24日14時22分,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495秒后,問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并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3個多月前“問天”升空時,媒體報道稱它是“中國最重”航天器。如今,起飛重量約23噸的夢天實驗艙已然超越“問天”,成為我國迄今“最重”的現役航天載荷。
在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取得“滿分”成績的基礎上,科研人員更進一步對長五B性能指標和生產過程進行優化,提高局部變形補償能力,又為4個助推器減少了24道焊縫……
“打一仗,進一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人力資源部主任趙新說,中國空間站建設,“穩要更穩,強要更強”。
15年前,黨中央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在海南文昌建設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一聲令下,西昌航天人從川西高原來到椰林海島,開始創業奮斗新征程,克服“高溫高濕高鹽霧”“強降雨強雷暴強臺風”,野地荒郊里,崛起一座現代化的航天發射場。
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整艙吊裝(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去年開始,文昌航天發射場迎來空間站建造任務的高密度發射。從“幾年一發”到“一年幾發”,多項工作壓茬推進、并行開展。其中,有艱險有難關,但更有向險而行、迎難而上。
“你這個計劃是假的?!笨戳藟籼鞂嶒炁撜龢友兄朴媱?#xff0c;一位同行脫口而出:兩年計劃具體到了“天”,專項計劃細致到了“工序”和“小時”,“不可能!也做不到!”
“但我們就是做到了!”回憶起兩年前的這一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夢天實驗艙計劃經理劉慧穎無比自豪,“怎么做到的?干就是了!”
這是全員進入“戰斗模式”和“沖刺模式”的兩年,是研究室門口日夜閃爍著倒計時牌的兩年。夜深人靜,廠房里依舊燈火通明,辦公室仍是密集的鍵盤敲擊聲。團結一心,奮斗不停。最終,那份“日計劃單”一天不差完成,“夢天”如期“夢圓”。
航天人的攀登還遠未結束,空間站任務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
“‘建站為應用’,應用往前走一步,給我們提出的要求就高一分??茖W沒有盡頭,只有越來越深刻的認識、越來越詳盡的研究。”劉慧穎說。
創新永無止境
2020年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制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拋整流罩!”
夢天實驗艙在天宇間展露真容,朝著空間站不斷靠近。
夢天實驗艙全長17.88米,直徑4.2米,乍一看去,與問天實驗艙“長得很像”,但更加渾圓、流暢:4個艙段中,工作艙通過對接機構與核心艙相連,是航天員艙內工作與鍛煉的地方,也是安裝艙內科學實驗柜的地方;資源艙安裝對日定向裝置和柔性太陽翼;貨物氣閘艙和載荷艙則采用獨特的“套娃”設計,即氣閘艙藏在載荷艙的“肚子”里,是貨物進出艙的專用通道。
“如果把問天實驗艙比作‘國際機場’,夢天實驗艙就是‘國際貨運港口’。”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孟瑤介紹,夢天艙配置了獨有的載荷轉移機構和全自動滑移的方形艙門,載荷可以自動進出艙,不再只依靠航天員“帶貨”,大大突破了出艙次數、載荷數量與大小的限制。
在“夢天”身上,充滿著類似的創意巧思:
在軌“放衛星”——夢天艙配置有微小衛星在軌釋放機構,航天員只需在艙內把立方星或微衛星填裝到釋放機構的“肚子”內,再使用載荷轉移機構運送至艙外,到達指定方向后,釋放機構就會像彈弓一樣,把小衛星“彈”出去。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成功。新華社記者 周佳誼 攝
共享機械臂——“天和”擁有大機械臂,“問天”擁有小機械臂,“夢天”沒有“手臂”,卻可以通過適配器和總線通信系統,指揮兩只機械臂“爬”到夢天艙,輔助開展出艙活動、艙外維護、載荷照料等工作。
太陽翼“二次展開”——夢天艙擁有與問天艙同樣的“巨型翅膀”——柔性太陽翼。收攏后只有18厘米厚,展開后卻比一個羽毛球內場的面積還大。為保證交會對接的“又穩又準”,設計團隊首創太陽翼“二次展開”技術,先部分展開以滿足能量需求,對接完成后再全部展開,建立完整的能源系統。
還有太空“自動門”,增強現實眼鏡……一個個獨創性的大膽設計,凝聚著中國航天人的智慧與勇氣。
建設中的文昌航天發射場1號發射塔架(2013年5月30日攝)。新華社發(屠海超 攝)
中國載人航天比世界起步晚了數十年,追趕的道路上,走的一直是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中國道路。
2011年,國家正式啟動空間站論證任務,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空間站工程體系”。
“我們的空間站從方案論證之初就圍繞著三個關鍵詞:技術領先、時代特征、中國特色!”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柏合民說,“從起步的時候,我們就堅持必須要靠自主創新來打破技術封鎖,實現科技自強?!?/p>
“一個點一個點地攻關,一個技術一個技術地攻克?!焙教炜萍技瘓F五院空間站系統電總體主任設計師梁曉鋒說,“現在,我們可以非常有底氣地說,中國空間站的核心元器件已經全部實現國產化?!?/p>
征途永無止境
靜謐深邃的太空,夢天實驗艙游弋其間。很快,它將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之后進行平面轉位。空間站的三個艙段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
與“問天”不同,“夢天”不再配置再生生保系統以及睡眠區、衛生區,而是作為專屬“工作艙”,從而有了更充裕的空間和平臺,支持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研究實驗和新技術試驗。
科學家們興奮地將它稱為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的“夢工場”。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科研人員在進行科研生產(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它是三艙中支持載荷能力最強的艙段?!敝锌圃嚎臻g應用中心空間應用系統副總師劉國寧說,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目前裝載了8個實驗柜;而夢天實驗艙配置了13個標準載荷機柜工位,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可支持流體物理、材料科學、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試驗項目。
同時,夢天艙艙外還配置了37個載荷安裝工位,特別是載荷艙上配置了2塊可以在軌展開的暴露載荷實驗平臺和1個固定式暴露平臺,從而實現更加徹底的“太空環境”實驗。
“我們預期做出具有國際水平的科學成果,揭示重要的科學規律,并同步推進應用和技術轉移,進一步推動我國空間科學整體水平的提升?!眲鴮幍恼Z氣中難掩興奮。
作為人類開展空間探索的最佳平臺,建成空間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終極目標。如今,國家太空實驗室即將搭建完成,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和宇宙空間探索無疑將迎來一個激動人心的飛躍。
那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也是一個無比‘年輕’的未來。”劉慧穎說,今天的航天團隊,70后、80后已成中堅,90后嶄露頭角。
劉慧穎提到一次交流活動,一位外國專家面對她們這批當時只有30歲左右的年輕人時,發出情不自禁的感嘆:“很羨慕,中國有這么多年輕人從事航天工作,中國的航天會越來越好!”
“起步即沖刺”的載人航天事業,亦是一場接力跑。“現在,‘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焙教炜萍技瘓F八院增壓系統工程師魏東說。
魏東出生那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舉行。當時,俄羅斯和美國都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多國合作的國際空間站計劃也在探討中,但其中沒有中國的身影,“全世界都不相信中國人能飛天”。
如今,瑞士、波蘭、德國、意大利等17個國家的科學實驗項目被確定入選中國空間站。作為一個全球性開放的平臺,中國空間站將成為持有合作和開放態度的人類太空之家。
中國載人航天在起步階段就規劃好的“三步走”最后一步即將落定,但中國空間站的建成絕不意味著終點——相反,這將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新的起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新一代載人飛船和新一代大推力火箭都已在研制過程中。中國航天人“走得比夢還遠”。
星空浩瀚無垠,探索永無止境。中國航天的征途永遠是星辰大海。(記者李國利、張汨汨、趙葉蘋、米思源、宋晨)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