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騰不息,青海湖湟魚在這里上演生命奇跡;萬千碧波,青海湖如一顆鑲嵌在青藏高原的藍寶石熠熠生輝……
青海湖,不僅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還是維護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和我國西北部大環境生態平衡的重要水體,更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被譽為“青藏高原基因庫”。
為保護好青海湖生態環境,2017年,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根據中央環保督察要求關停了沙島、鳥島等景區,停止一切旅游經營活動,對青海湖進行封育保護。5年多來,青海湖生態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記者近日專訪了相關部門探尋答案。
“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趨于平衡
這是一組最具代表性的數字:2022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11.41萬噸,是保護初期的44倍;2022年青海湖水鳥總量達到60萬余只,較2021年的57萬只增加3萬余只,達2007年監測以來最大值;2022年青海湖水位達到3196.51米,較2012年增高2.43米,恢復至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
一組組直觀的青海湖生態“成績單”,見證了青海湖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與華麗蝶變。8月1日,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科技合作宣教處處長陳德輝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介紹,2017年,為更好地對青海湖生態敏感區和重點功能區實施保護,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將青海湖沙島和鳥島的旅游設施拆除,宣布關停沙島、鳥島等景區,為鳥類和野生動物提供更好的棲息環境。
“如今,青海湖生態狀況持續向好。總體來看,青海湖濕地保護率達到69%,普氏原羚等珍稀物種保護率達到95%以上。青海湖作為兩大世界候鳥遷徙路線的中轉地,其周邊每年約有60余萬只水鳥棲息或停留。通過不斷加強人工巡護和監測,青海湖刷新著鳥種紀錄。目前已記錄水鳥102種,并且每年都有新記錄物種出現。”陳德輝表示。
記者從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獲悉,5年間,該局對青海湖24個主要鳥類棲息地、15個普氏原羚活動區、28個重點生態保護區域開展常態化巡護監測,實現重點生態保護對象和重點區域監測全覆蓋。通過科學監測和研究,形成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鯉、水鳥數據平臺,每年發布生物多樣性年度監測報告,監測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數據顯示,2022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較2017年增加40.5%;棲息水鳥數量達到57.1萬只,較2017年增加69.9%;普氏原羚數量達到3000余只,較2017年增加136.3%,高原獨有的“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趨于平衡。
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駛入快車道
5年多來,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結合生態修復工程,對沙島全島實施人工種草和造林,形成了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沙島“人退綠來”的良好景象。
2017年以來,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還建設了大數據平臺、濕地無人機值守空基平臺,并與院校合作建立濕地野外監測臺站,用科技的力量提升對青海湖生態的保護能力。
青海湖的未來已越發清晰,青海正舉全省之力,把“國家公園建設好”作為打造青海湖生態文明高地的關鍵目標。
作為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4月,國家公園管理局復函同意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創建過程細化為55項評估驗收成果,目前各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陳德輝表示,在青海湖國家公園的建設過程中,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重點加強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工作,通過科學考察、自然資源監測,不斷把青海湖自然家底摸清。同時,青海湖國家公園的創建過程不僅要突出嚴格保護環境的相關舉措,也要體現國家公園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理念。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在加強對青海湖保護的同時,將統籌推進國家公園創建、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與民生改善三個目標的協調統一,讓青海湖永葆碧波蕩漾的同時,建設生態友好、綠色發展的青海湖國家公園。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