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花盆、竹足球、曲竹單車、竹莫比烏斯環藝術裝置、便攜式咖啡桌、竹畫……2023年服貿會上,在國際竹藤組織展區,各類“以竹代塑”產品展示出了別樣的“竹”活力和時尚感,獨特的低碳美學吸引不少觀眾拍照打卡、問訊采購。
國際竹藤組織展區 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金金/攝
作為新技術、新應用、新服務發展的風向標,服貿會通過持續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賦能綠色低碳生活。走進今年服貿會展區,現場可謂綠意盎然,生機勃勃,以綠色低碳為主題的消費場景,廣受歡迎。
國際竹藤組織展區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隨著技術的進步,竹木材易光老化、霉變、開裂等影響竹木材性能的“老大難”問題逐漸被攻克,尤其是竹產品本身的環保特性和個性化開發,竹產品主銷區不斷擴大,北方地區開始越來越多采購使用,竹產品從小眾逐漸走向更多人群。
近年來,隨著各界對綠色發展、環境保護、“雙碳”等議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低碳環保的消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相關技術的進步也為人們樂享綠色低碳生活創造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衣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綠”元素不斷增多。
在國家體育館環境服務展區,國港通(北京)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環保廚余機吸引不少觀眾和媒體的注意。“把咱們廚房里產生的食物垃圾倒進去,通過微生物技術,這些垃圾會被消化分解,少量殘留物會變成有機肥,您可以用來種花種菜。”工作人員向觀眾這樣詳細介紹。據介紹,目前,智能環保廚余機成了不少國內高品質社區的標配,每年向日韓等國出口量也已達10萬臺,深受海外市場歡迎。
一邊是廁所,與之緊密相連的則是一間空間設計精巧的咖啡店。看似尷尬的生活空間布局,因為低碳技術的加持,非但不違和,反而有一種自然舒適的感覺。在綠協“雙碳”科技服務集群展區,19家企業帶來了最新的“碳中和綠色技術”研究成果和產品。其中,四川旅發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綠色雙碳智慧驛站”+“百變空間新經濟(城市咖啡業態)”讓人眼前一亮。
據四川旅發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營銷總監楊冬介紹,智慧驛站內含有三大硬核科技。其中,在節水方面,采用的是真空吸附技術,用水量相當于傳統廁所用水的1/6。同時它采用了泡沫封堵技術,可有效防止異味流出,即使周圍居民在附近消費體驗不會有不適感。據介紹,該類智慧驛站,旨在以公共衛生間剛需的“1”,打造“場景+”百變模塊新經濟應用場景,是一種驛站+零售+新媒體+新文創+新健康+新文化等疊加民生服務新經濟的應用。
在國家電投展區,口袋書大小的“續電神器”免費幫不少逛展觀眾的手機續上了電。據國家電投相關工作人員邢軍帥介紹,這個看起來像是平板保護殼的“續電神器”實則是一個太陽能充電器。“從這次展會來看,大家對這類產品還挺感興趣的。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種產品,這幾年隨著露營、徒步、溯溪等戶外運動的興起,太陽能充電器逐漸進入大家的視野。相較普通充電寶,它在戶外可隨時打開,且有光就可以給自己補充電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服貿會上環境服務專題首次設立了“低碳科技出行展區”,集中展示科技交互、智行無人駕駛等新能源和新技術汽車。可以說,在服貿會上,越來越多的消費體驗空間因各種新技術、新工藝被賦“綠”添彩,而另一方面,線上綠色消費同樣蔚然成風,綠色發展的潛能持續釋放。
美團“青山計劃”之小份飯餐盒以及由外賣餐盒重新“改造”利用而成的絲巾與熒光筆 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這些飛盤、文具、絲巾等都是由我們回收的外賣餐盒重新‘改造’利用而成。”在美團展區,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美團“青山計劃”。據悉,2017年美團推出行業首個環境保護行動“青山計劃”,圍繞塑料污染治理、減少食物浪費、推動可持續消費、應對氣候變化四個方向的議題開展積極探索,推動行業的環保進程。截至今年8月,美團平臺已匯聚超過109萬青山公益商家共同支持環保行動,并有超3.6億用戶使用過美團外賣“無需餐具”功能。今年4月份,美團青山計劃還與中國飯店協會一同發起了“小份飯助力糧食節約”系列活動,呼吁商家上線小份飯,防范外賣食品浪費。
記者從阿里巴巴展臺獲悉,近年閑魚與北京綠色交易所合作共同建立個人碳減排計算模型,2022年1月底,閑魚上線碳積分賬戶,成為我國首個閑置物品交易平臺的個人碳賬戶。
借力數字化,從線下到線上,低碳行為相比以往更自覺、更精細。針對社會對“雙碳”工具的需求日趨變化和發展,安永在今年服貿會期間發布了針對企業、個人客戶創新研發出移動端產品“安永ESG掌上應用之碳算器”。“‘碳算器’能夠幫助企業和個人擁有自己的碳賬戶,高效助力高碳排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引導社會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理念,以數字化智慧賦能綠色高質量發展。”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合伙人李菁這樣談到。
綠色低碳發展歸根到底要落到消費,其動力來自公眾參與,成效則在于公眾參與。根植低碳理念,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隨著越來越多綠色低碳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持續推出,相信將會有更多人自覺成為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共同繪就以綠色為底色的美好生活。(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金金)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