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以下簡稱“世糧署”)最新發布的報告,目前敘利亞約有55%的人口,即1290萬人面臨糧食不安全狀況,其中310萬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同時,兒童群體中饑餓現象非常普遍,約九成兒童未獲得最低營養保障。
事實上,直至本世紀第一個10年,敘利亞一直是中東地區農業大國。在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前,敘利亞農業耕種面積約為473.6萬公頃,農業人口約440萬人,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豆類、甜菜、煙草等,主要畜牧品種有牛、綿羊、山羊、雞等。高峰時段,敘利亞農業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一度成為中東地區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
這樣一個在歷史上就相對豐饒的國度,竟然在今天墮入饑餓的深淵,不啻為絕大的諷刺。
敘利亞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鄰,西南與黎巴嫩、以色列為鄰,西與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首都為大馬士革。僅從地理及氣候條件上看,敘利亞農業發展天賦并不差。盡管因為地處中東地區,氣候比較干燥,但位于東部的幼發拉底河彌補了這一缺陷,尤其是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土地較為肥沃,非常適合糧食種植。
因為糧食豐產,敘利亞美食也在阿拉伯世界頗為有名。敘利亞人的傳統主食是白面和大米,將面粉發酵后制成的面餅不僅是百姓餐桌上的常見食品,也是當地一大特色。除此以外,敘利亞人傳統菜肴中還包括烤羊肉、炸魚、煮牛肉、腌橄欖、西紅柿沙拉、燜蠶豆以及種類繁多的奶酪等。此外,甜食普及率也較高,許多人有吃餐后甜點的習慣。當然,咖啡和紅茶也是少不了的。
不過,在如今的敘利亞,這樣豐盛的一餐已經很難見到了。據媒體報道,由于糧食限額供給,目前,一名成年人一天最多只能得到兩張面餅的限額供應,大部分家庭吃不上肉和菜。
數據顯示,最近10年間,敘利亞小麥年產量已經銳減至之前的十分之一。此外,由于旅游業、石油業和農業三大經濟支柱均受到重創,敘利亞外匯儲備急劇下降,加上地緣政治危機以及國際制裁的影響,糧食進出口也陷入停滯。
世糧署專家系統梳理了敘利亞糧食危機的三大主要原因:
其一,美西方加大對敘政府制裁力度,特別是在《凱撒法案》正式實施后,敘利亞鎊對美元大幅度貶值,國際購買力被嚴重削弱。
其二,地緣政治危機和全球健康危機重創了原本就搖搖欲墜的敘利亞經濟。一方面,由于敘利亞最大產糧區正處于各方勢力膠著的中心地帶,導致當地糧食產量銳減,且有限出產的糧食也無法順利運出;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進出口渠道進一步受阻。
其三,氣候變化使全球農業普遍面臨減產危機。受此影響,敘利亞農業單產出現明顯下降。
為應對糧食危機,近年來,敘利亞政府出臺了多項措施,包括提升本土糧食生產能力、改善基礎設施等。但從實際效果看,這些措施未能扭轉糧食困局。
而從國際上看,糧食援助規模也呈現縮水趨勢。世糧署駐敘利亞代表肯·克羅斯利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敘利亞危機爆發至今,世糧署一直是該國最大的緊急糧食援助提供者,但資金短缺正迫使世糧署大幅縮減糧食援助規模。2023年上半年,世糧署通過“綜合糧食援助計劃”向550萬敘利亞人提供實物食品籃或電子優惠券,至2023年底時獲益人群縮減至320萬人。而從今年起,數百萬亟需糧食援助的敘利亞人將不得不另尋援助。克羅斯利說,“歷史性的資金缺口”將迫使世糧署終止“綜合糧食援助計劃”。
“敘利亞人正處在‘脆弱且不穩定’的處境中。”雖然敘政府的措施和國際社會的援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遠遠不能解決敘利亞民眾的溫飽問題,由糧食危機引發人道主義災難的風險正在不斷積聚。
當饑餓敲響敘利亞人的房門,警鐘也在整個人類社會長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認清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利益緊密相連的事實,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崇高目標不懈努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藺 淑)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