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稱智能手機或將于2050年退場
智能手機消失之后,人類如何通信交流
◎左鵬飛 陳 靜
近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日本瑞穗銀行發布的報告預測,智能手機將在2050年消失。根據該報告,智能手機如今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率是65%,而這個數字2030年將下降至60%,2050年則將降至0%。那么,智能手機未來可能消失嗎?如果消失,又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新通信工具?
智能手機進入“三期”疊加階段
自全球首部手機誕生至今已有半個世紀。這半個世紀里,伴隨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手機日益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應看到,手機更新迭代的速度驚人。大哥大、傳呼機、小靈通、功能機等20世紀末、21世紀初風靡一時的通信工具如今都成了“老物件”,被人們束之高閣。智能手機是否也將步其后塵?
從演進歷程來看,智能手機發展已經進入傳統技術瓶頸期、新興技術成長期和潛在用戶培養期的“三期”疊加階段,未來或將加速退出歷史舞臺。
自2007年蘋果公司發布第一代iPhone以來,智能手機發展就步入了“高速路”,無論是處理器、內存、攝像頭、屏幕、電池等硬件方面,還是操作系統、核心算法、應用開發等軟件方面,都實現了性能的巨大飛躍。然而,隨著技術向縱深發展,手機的硬件改進和軟件升級都逐漸進入了瓶頸期,在傳統賽道上愈發難以取得革命性創新,傳統技術進入發展瓶頸期。
從技術上看,智能手機是通信、網絡、語音、圖像等一系列技術的系統集成。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已經進入成長期,它們對智能手機的影響日益加深,不斷促進用戶界面向智能化、沉浸化、立體化方向發展,并持續通過多技術路徑探索來驗證未來應用場景。可以預見,在技術與場景的雙輪驅動下,智能手機被更高維度的產品替代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此外,近年來,全球消費者換機周期普遍拉長,這一方面是因為智能手機使用壽命的提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用戶對于產品創新的預期也在提高。圍繞新的市場預期,越來越多的數字科技企業開始布局新賽道,通過加強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完善業務模式和內容生態、重塑消費理念和消費場景等方式,積極培養未來的潛在用戶。
立體化場景化成未來發展趨勢
雖然理想的下一代通信工具尚未露出真容,但隨著可穿戴智能設備、元宇宙等相關技術的飛快發展,人類下一代通信方式已經現出雛形。
首先,隨著計算機視覺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不滿足于文字、圖片、視頻等二維信息展現形式,開始追求更具可視性的信息呈現方式。在技術與需求的雙重升級下,信息展現形式正在加速從二維平面轉向三維空間。我們預計,下一代通信工具將呈現立體化用戶界面,增強人們溝通交流、參與會議、開展研討等線上活動的臨場感。
同時,在內置傳感器等設備的加持下,身體狀態與行為活動數據化日益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很多人的睡眠信息、行程軌跡等都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智能手機中,智能手機愈發成為存儲和分析這些數據的重要工具。下一代通信工具將延續和升級這一重要功能,更加融入人們工作生活場景,并為個體提供更深入、更全面、更智能的計量服務。
此外,交互性是衡量終端設備易用程度的關鍵指標。從智能手機發展歷史來看,觸摸屏、手勢控制、語音操作、面部識別等交互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手機向著智能、高效、便捷的方向快速發展。下一代通信工具將繼續保持這種趨勢,同時推動人類心理、習慣、行為等因素與差異化場景因素充分結合,實現更加人性化的操作交互。
最后,智能手機上有大量的第三方應用程序(App),它們在滿足人們社交、網購、出行、娛樂等各種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更新頻繁、內存難清、管理復雜等一系列問題。下一代通信工具或將有效解決這一難題,通過將App高度集成并深度嵌入系統,由數字人或者虛擬偶像作為程序的統一入口,用戶可根據不同場景需要開啟相關程序。
新一代通信設備發展的主旋律是智能化。伴隨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AI)與通信技術的聯系日趨緊密。展望未來,AI與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將給通信領域帶來一系列深刻變革,并可能重塑人類的通信方式。
從通信網絡來看,基于AI的自智網絡可能成為未來通信網絡發展的重要方向。自智網絡具有較高的智能化水平,能夠實現網絡的自感知、自決策、自執行,為用戶提供高度個性化、高度精準性、高度安全性的網絡服務。
從終端設備來看,個人智能助手擁有巨大的應用潛能。當前,個人智能助手已經成為全球手機巨頭爭相布局的重要新賽道。未來,個人智能助手將有效幫助用戶制訂計劃、管理生活和處理工作,并可能成為用戶與外界溝通和連接的主要渠道。
(作者左鵬飛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靜系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