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的生產裝置。新華社記者 鄧 華攝
全球疫情波動疊加地緣沖突危機,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2022年,面對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我國能源行業履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全力推動增儲上產,加快轉型步伐,為經濟恢復向好提供了重要動能。
專家表示,2023年,油氣產業將加快推進電氣化進程,通過生產用能“電代油”“電代氣”,提高行業自產油氣商品率,增加對外供給能力。隨著經濟加快恢復,天然氣消費有望出現恢復性正增長,氫能利用開始受到各方重視,油氣勘探開發行業也將向低碳、零碳方向加速轉型,數字化在油氣產業鏈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
產量重回“安全線”
從全球能源行業看,雖然烏克蘭危機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但能源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刺激了供給端投資熱情,全球油氣產儲量總體呈小幅增長態勢。
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石油產量為43.49億噸,同比增長2.8%;全球天然氣產量為4.25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長0.4%。與此同時,受全球經濟增長動能趨弱等因素影響,2022年世界石油需求增幅放緩,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天然氣消費降至4.01萬億立方米,同比下降0.8%。國際油價全年呈高位震蕩后逐步回落態勢,年底基本回吐年內漲幅。
復雜的國際能源局勢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帶來了挑戰。“能源安全的核心是油氣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孫龍德表示。
中國石油企業協會等單位近日聯合發布《中國油氣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報告藍皮書(2022—2023)》顯示,2022年我國油氣生產保持穩健。勘探方面,新增石油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4億噸,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2萬億立方米。生產方面,原油產量2.05億噸,同比增長2.9%,重回2億噸“安全線”;天然氣產量220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07%,連續5年增產超百億立方米。與此同時,進口原油50828萬噸,同比下降0.9%,原油對外依存度降至71.2%;進口天然氣10925萬噸,同比下降9.9%,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降至40.2%。
在產量提升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國能源行業發展質量也有了明顯提升。報告顯示,伴隨著新的煉化和烯烴裝置陸續建成投產,我國石化產業規模集中度、石化基地集群化程度、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都實現了新的跨越。當前,我國千萬噸及以上煉廠已增至32家,煉化一體化聚集效應越發顯現。
專家表示,隨著經濟加速恢復,我國油氣生產也將迎來較好的發展環境,預計2023年我國油氣產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原油產量堅守“2億噸+”安全線,天然氣產量超過2350億立方米。伴隨著市場各類資本準入門檻變低,未來,國內煉油產業將呈現大型化、一體化、基地化、園區化、數字化和綠色化特征。
科技水平不斷提升
4月16日,中國石油發布消息,用現有天然氣管道長距離輸送氫氣技術獲得突破,為我國今后實現大規模、低成本的遠距離氫能運輸提供技術支撐。
“針對國內長輸天然氣管材鋼級高的現狀和終端設備使用安全等要求,我們技術人員自主研發的寬摻氫比、高均勻度摻氫混氣系統,實現了全自動精準控制,摻氫比例達到24%,創造了國內外天然氣管道摻氫輸送的新高。”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薛楓說。
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以科技實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多年來,我國能源生產、建設等上下游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中奮起直追,在諸多領域躋身世界一流。
管道輸送領域取得新突破。目前,我國形成了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為代表的第三代管道技術體系,整體技術水平躋身世界第一方陣。以中國石油管道局為例,掌握了油氣管道建設及運營、大型地下儲油庫和儲氣庫建設、地上儲罐建設、LNG液化及接收站建設、油氣田地面工程建設、海洋工程、管道維搶修及內檢測、純氫/摻氫長輸管道建設、氫能利用、油氣儲運裝備設計制造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能源生產領域探索新增量。深層與超深層油氣是未來增儲增產的重要領域和主戰場,開發海洋油氣是我國降低油氣對外依存度的重要依托,非常規油氣正在成為我國油氣產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石化行業龍頭企業一直致力于深層和超深層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取得了重要突破。2022年,僅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鉆探的8000米超深井就有45口。
此外,油氣企業充分發揮天然氣資源和產業優勢,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產業探索等科學研究和技術實踐,在沙漠、戈壁、荒漠油區及管道沿線,建立多能互補的新能源大基地,構建“油氣氫電非”綜合能源服務體系。
減污降碳持續發力
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我國能源行業自身也在綠色發展、減污降碳方面持續發力,為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一方面,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風、光、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都穩居世界第一位。據統計,2022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突破1.2億千瓦,達到1.25億千瓦,連續3年突破1億千瓦,再創歷史新高;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2億千瓦,達到12.13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較2021年提高2.5%。我國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出口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合計減排28.3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
另一方面,傳統能源清潔化利用邁出新步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2022年,國家重點耗能工業企業單位電石綜合能耗下降1.6%,單位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0.8%,單位電解鋁綜合能耗下降0.4%,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0.2%。2022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節能降耗減排穩步推進。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孫龍德介紹,據中國工程院預測,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將在2030年左右達峰,峰值約60億噸標煤。預計到2030年,煤、油、氣、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別為42.8%、18.4%、12%、26.9%;預計到2060年,煤、油、氣、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別為5%、5.6%、9.4%、80%。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各方共同發力。“煤電行業是我國電力領域中二氧化碳排放的重點行業,合理建設支撐性、調節性的先進煤電,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根本需要。”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郭承站表示,要進一步發揮電力環保產業的作用,推動煤電產業實施能源結構優化和低碳能源替代,助力我國煤電產業建成世界最大清潔高效煤電體系。
“統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與‘雙碳’目標落地,是未來一段時期的重點任務。”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大偉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大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從源頭上減少大氣污染物和碳排放,堅持非化石能源與煤炭集中清潔高效利用的協同發展,以政策協同、機制創新為手段,圍繞重點領域、聚焦重點行業、突出重點地區,統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本報記者 齊 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