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展示中心觀看LED顯示屏展示的大數據動畫。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參觀者在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參觀天津制造業立市展。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方位改變著社會生產生活。以5G、AI、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飛速發展,一個以數據服務能力為基礎,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數字經濟時代正在加速到來。數據作為數字經濟關鍵要素,實施數據戰略、積累數據資源、保障數據安全、做大做強數據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戰略選擇。我國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的加快,為數據要素市場的培育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數據成為數字經濟關鍵要素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8.3%,凸顯了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人類社會正在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快速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表示。
據華為相關專家介紹,2018年,牛津經濟研究院與華為公司的一項合作研究分析了全球79個國家或地區過去15年的歷史數據以及對未來的經濟預測。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5倍,數字化技術的長期投資回報是非數字化技術的6.7倍。華為《全球產業展望GIV》預測,到2025年,數字經濟規模將高達23萬億美元,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并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丹透露,據預測全球數據將從2018年的33ZB增至2025年的180ZB,中國數據從2018年的7.6ZB增至2025年的48.6ZB,占全球數據圈比重將從23.4%發展到27.8%,年均增速比全球快3%,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圈。因此,更先進的數字技術、更強大的數據服務能力和更高水平的數字產業,將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內容。
2020年國務院公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數據被列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
全國一體化的數據基礎設施也在加緊建設。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今年2月已批復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設立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副司長孫偉日前透露,今年以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中,新開工項目有25個,數據中心規模達54萬標準機架,算力超過每秒1350億億次浮點運算,約為2700萬臺個人計算機的算力,帶動各方面投資超過1900億元。預計“十四五”期間,大數據中心投資還將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累計帶動投資超過3萬億元。
海量數據賦能社會經濟發展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正在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數據如何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以制造業為例,制造業的研發、采購、物流、生產、庫存、銷售等環節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諸如各工序節拍信息、產品質量信息、發貨和收貨信息、物料流動信息、客戶需求信息、人力資源需求信息等。通過將企業內部和外部各項數據高度集成和互聯,能夠消除過度生產浪費、等待時間浪費、工序浪費、庫存浪費、運輸浪費、產品缺陷浪費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華為相關專家認為,創新越來越取決于所能獲得數據的數量和質量。在金融領域,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有效利用,能夠在用戶畫像、反欺詐、信用評級等方面大大提高銀行機構的效率和風控能力。在汽車領域,各國正在加緊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其成功的關鍵是數據:自動駕駛汽車依賴于安裝在車身上的各種傳感器傳輸的大量數據,一輛車在進行自動駕駛算法路測的過程中,每天就將產生60TB的訓練數據量。
依托于數據要素的大數據產業也在蓬勃發展。2021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1.3萬億元,工信部發布的《“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顯示,到2025年,大數據產業測算規模將突破3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在25%左右。
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
數字經濟時代,如何更好獲取并利用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新戰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制定政策,進行數據戰略頂層設計,希望把握數據這一關鍵生產要素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契機。
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強化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創新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機制。今年4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到,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權利保護、跨境傳輸管理、交易流通、開放共享、安全認證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深入開展數據資源調查,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
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下稱《意見》),對數據確權、流通、交易、安全等方面做出部署。深改委會議明確,數據基礎制度建設事關國家發展和安全大局,要維護國家數據安全,保護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促進數據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統籌推進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顧天安認為,數據作為數字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正在全面重構全球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領域,成為大國間競相爭奪的制高點。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推動形成全國一體化的超大規模數據要素市場,是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資源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的前提保障。
據悉,我國數據要素市場的培育和基礎制度的建設已有扎實基礎。我國豐富的數據場景與規模龐大的數字規模,為數據要素的市場化流通提供了豐富的數據生態基礎。同時,以“區塊鏈”“隱私計算”為代表的技術不斷成熟,為解決數據存證、數據確權、數據流通安全及隱私保護等問題提供基礎支撐,為海量復雜的數據要素全面流通提供了堅實技術保障。
目前我國各地已積極開展數據交易探索。廣東、江蘇等地率先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深圳、上海、貴州等地出臺數據條例。2021年3月和11月,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和上海數據交易所相繼成立。北京數交所采用“數據可用不可見、用途可控可計量”新型交易方式,還成立了全國首個國際數據交易聯盟,涵蓋交易主體、交易客體、相關服務單位等全要素市場參與方,目前已入駐100多家單位。上海數交所則首提“數商”新業態,即涵蓋數據交易主體、數據合規咨詢、質量評估、資產評估、交付等多領域,培育和規范新主體。首批簽約“數商”為100家,首批登記掛牌的數據產品為20個。
專家表示,制度是激活數據要素市場的決定性因素。當前我國數據市場規模持續增加,但數據要素市場仍存在法律法規、交易機制等配套措施不完善,數據的標準化、資產化和商品化體系尚未建立,數據要素市場交易不夠流暢等問題,《意見》凸顯了我國對數據基礎制度構建的高度重視,為解決這些問題給出了關鍵指引。(記者 吳蔚)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