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是廣受業內期待的重大改革舉措?!兑庖姟烽_宗明義,表明目標是“為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更好發揮科技成果評價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緊密結合,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這個目標,抓住了當前科技評價制度的要害。
科技成果評價機制一向被認為是科研工作的“指揮棒”,什么樣的評價標準,就會引導大家做什么樣的科研工作。中國科技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追趕階段,在大部分人還不太會寫標準的國際學術論文的時候,先用量化標準讓大家學會寫論文,不斷提高論文數量。在那個時代,這是正確的選擇。
但時至今日,我國科學論文數量已是全世界第一,科技成果評價中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嚴重,越來越成為中國科技實力提升的阻礙,我們對科學技術成果的評價標準,就需要真正回歸科學本意,回歸科技成果的價值本位。
當前,一些科研單位中,評價體系主要看重論文,搞產業化的學者甚至不如會發論文的學者發展得好,一些人熬到50多歲還評不上高級職稱。而發論文和做成果轉化的難易程度又往往是倒掛的:對科學家來說,建立一個模型,只要實驗驗證沒有問題,就可以發一篇論文;但對一項技術成果而言,產業化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要翻越理論驗證、中試、資金投入、市場競爭等重重“大山”。轉化成功不如多發論文,這種評價體系必然會帶來我們不想看到的后果:大量科技成果在發完論文后就束之高閣,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政策再好,不落實就起不到作用。此前,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早已相繼下發“破四唯”“破五唯”相關文件,但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反映,破除“四唯”尚未找到合理有效的評價方法來替代。
此次發布的《意見》,顯然經過調研,吸取了一線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對大家關心的科技成果“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問題都做出了明確安排,提出一系列大招實招。
“評什么”,堅持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要全面準確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價值;“誰來評”,改革重點就是將科技評價的主導地位由政府更多轉向市場,應用研究成果以行業用戶和社會評價為主,“誰委托科研任務誰評價”“誰使用科研成果誰評價”;“怎么評”,要加快構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投融資機構等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堅持科學分類、多維度評價;“怎么用”,提出要“發布新應用場景目錄,實施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示范工程,在重大項目和重點任務實施中運用評價結果”等多項有針對性的舉措。
我們期待《意見》能早日落實,以科技評價的“指揮棒”,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拆除阻礙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籬笆墻”。(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