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汽集團發布公告稱,擬推進全資子公司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其增資擴股并引入戰略投資者。同時表示,未來廣汽埃安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積極尋求于適當時機上市。相關公告發布后,不僅引發輿論廣泛關注,也受到資本市場熱烈追捧,廣汽集團股價創下歷史新高。
廣汽埃安混改之所以如此受關注和追捧,主要原因在于其是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繞不過的“存在”。作為一個成立僅4年的國有企業,廣汽埃安通過創新驅動,在研發、智造、產業鏈、營銷服務、組織文化等方面大膽探索,不僅月銷量連續4個月破萬,領先造車新勢力“蔚小理”,而且先后發布了彈匣電池系統安全技術、超倍速電池技術、A480超充樁等行業引領性科技成果,其產品已“反向輸出”同集團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等合資企業,被業內稱為“埃安現象”。
有人提出,既然廣汽埃安干得不賴,為何還要混改呢?不得不說的是,雖然廣汽埃安很“拼”,但在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似乎又不夠“新”。畢竟,造車是一場馬拉松,現在廣汽埃安只是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但能否持續領跑市場,還是要打一個問號的。要看到,除了命名,廣汽埃安和北汽新能源、長安新能源等傳統造車企業的區別并不大。與民營企業和造車新勢力相比,還存在著體制機制不活,融資渠道不暢,對人才吸引力也不夠強等“弱項”。
而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汽車從產品到生態都在全面重塑,特斯拉和“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憑借互聯網思維、靈活的體制機制和資本市場的賦能,給產業帶來了很多新氣象,正在改變和引領汽車產業的“潮水”方向。作為國企代表,如果埃安不能通過混改突破圈層束縛,就很難獲得更多資金和資源支持,在賽道上保持領先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問題關鍵在于,國有車企混改知易行難。此前,上汽、江淮、奇瑞、江鈴等都曾經歷不同形式的混改,卻收效甚微。2019年12月,奇瑞通過增資擴股宣布混改落地。僅僅一年時間,就屢屢傳出混改“擱淺”,投資方退出的消息。直至今年7月,面對媒體反復追問,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才回應“混改資金已全部到位”。然而,由于投資方青島五道口基金的國資背景,以及奇瑞的搖擺,使得企業市場化經營依然困難重重,被吐槽“混而不改”“混而難改”,著實令人深思。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廣汽埃安混改要想“破圈”,就必須充分汲取這些教訓,明確混改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旄牡恼嬲繕耸峭ㄟ^全方位創新,增強企業活力動力,提高效率效益,打造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品牌,實現從廣汽集團全資子公司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研產銷一體的科技公司的精進。至于改革的具體路徑,筆者所能想到的至少有三點:首先是選好戰略投資者;其次是開展核心管理層和員工持股,激發體制機制活力,吸引更多人才;最后是獨立上市,全面打通資本渠道,獲得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支持,從而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當然,這里還需要強調的是,上市也絕不是企業混改的目的,上市也不是為了圈錢,而是完善公司治理,轉換經營機制,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新起點。要看到,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時間成長為具有“全球比較優勢”的產業,這其中既有國家政策的大力引導與支持,也離不開技術的創新與進步,更有資本的驅動與賦能。比如,特斯拉和“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的快速崛起,就離不開海內外資本市場的支撐。正是在資本的強力驅動和賦能下,人們通過這些造車新勢力,更加看清了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感受到了品牌的活力和創業精神的可貴,并激勵著更多年輕人為夢想而奮斗。顯然,這樣的“上市”才更有價值;這樣的“混改”才更值得期待。(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