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初創企業難以跨越“死亡之谷”成為業內頑疾,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的科技創新越來越強,企業的生命周期卻越來越短。
在新的歷史機遇期,如何進一步挖掘區域科創潛力,鼓勵創新主體,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了許多城市和區域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也是很多創新中心面臨的時代命題。
近日,在第二屆新能源汽車技術(輕量化)創新拉力賽上,記者采訪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副總經理田雨時給出一些新思路,打開一個賦能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視角。
“需求”轉向創造價值? 推動產業資源深度融合
雙創戰略提出后,各地的扶持政策紛紛出臺,孵化中心、創業中心層出不窮,然而在短暫的熱鬧之后亂象叢生,留下很多“爛尾工程”和后遺癥,對企業初創時期賦能不足疊加市場機制的淘汰,很多企業的創新成果“胎死腹中”。另一當面也有一個跨越不了的鴻溝,資本在找好的科創項目,而科創項目也在找資本,但二者卻很難產生深度鏈接和良好的化學反應。
田雨時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技術、市場環境等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創新創業的環境實際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資本在找好項目的同時,不再單一的看技術好,更多的額開始看它能否產業化,產業化的規模有多大,產業化的時間需要多久,更多的開始通盤考量。
另一方面是圍繞著創新本身的改變,從需求的總量來說,尤其高質量項目的需求競爭更加激烈,以前都是地方經濟發達的地區招商引資等著好項目過來落地,但現在更多的產業孵化開始向項目所在地前置。“不再是把項目引進來,而更多的是直接在項目所在地孵化項目,將項目產業化落地。這是目前很多城市和區域的新做法,不僅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和創新力激活,另一個層面也是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和優勢的創新加速。”
從他的分析中也透露出國創中心和淄博共建平臺的目的和意義。在2020 年5月,國創中心與淄博市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就輕量化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并在此基礎上快速布局完成了國際先進車用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推動其與本地優質產業資源進行深度融合。
這是一次很好的項目需求前置創造更多價值的嘗試。賽事通過聚集行業技術專家、產業企業、社會資本、項目人才等優勢產業資源,梳理產業痛點、提出命題、征集解決方案,并以路演方式篩選入圍方案,最終以應用驗證性測試的形式驗收其技術先進性和產業落地的可能性。
具體而言,結合淄博當地的輕量化產業優勢,國創中心通過拉力賽的形式,搭建平臺,聚集產學研投媒等多方資源,讓科創項目在接受技術專家、行業專家的點評和指導后進一步加快成熟。
“下一步可能還要加入資本方進來,這屆還沒有明顯體現,我們可能在月底的廈門的活動拉力賽中加入資本方評價入選這些項目,從更多維度的給出建議和評價。”田雨時透露。
他進一步介紹,大賽的獲獎項目將獲得獎金的激勵和扶持政策,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圍繞這些項目國創中心會做一個六個月周期的加速,并圍繞這些項目能夠在淄博當實現產業對接,幫他們找到雙方共同的需求點。從前期的資金支持、到產業對接,技術的成熟度支持,包括未來的資金投入、資本投入為他們提供一攬子的孵化服務。
通過賽事帶動項目落地已經卓有成效。據了解,2020 年國創中心與淄博共同舉辦了首屆“新能源汽車技術(輕量化)創新拉力賽”,在共計70余家的項目報名單位中,15家入圍并進入為期 6 個月的加速階段,受到逾千萬的項目支持獎金,并對可落地淄博的項目單位在政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
而今年的第二屆拉力賽中,19個項目進入決賽并獲得對應獎項、獎金及其他扶持政策和孵化機會等。
“經過兩年的比賽,我們看到涌現出更多優質的科技創新項目,也看到更多的變化。”而助力這些科創項目的轉化也正是國創中心的定位和使命。
田雨時進一步說明,國創中心從成立之初的功能角色定位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推動解決行業共性技術的一些難題啊,包括一些卡脖子技術。第二個就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第三是圍繞著科技科研體制機制創新的探索也就是如何能夠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
搭平臺建生態? 做好加減法
企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不同的扶持,不同的細分領域又具有差異化的路徑,如何撬動更多資源為企業賦能,國創中心通過自身的經驗總結出一套加減法。
平臺做加法,產業做減法,搭建一個平臺,撬動更多資源,構建一個開放協同的共享生態。
“不可能從技術到產業落地所有的事情都我們自己做,要學會減法,把不同的事情讓專業的人來做,比如我們有很多的產業合伙人、資本合伙人、技術和管理合伙人等等,我們把朋友圈做大,搭建一個平臺,就能聚集不同領域的優質資源,撬動更多的能量,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才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賦能。”田雨時告訴記者。
這樣的思路其實很多的產業都是適用的,汽車產業尤其如此。田雨時分析,汽車行業傳統來講還是獨立發展,但是汽車的底層架構是通用的,未來隨著其智能化水平的發展,更多的產品發展和后端及整個汽車生態都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更需要產業鏈之間的協同發展、生態共享。
此外,國創中心在全國的創新生態體系布局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方法論,用田雨時的話說就是縱橫發展。一方面結合地方當地的產業優勢布局,比如淄博的輕量化產業優勢,廈門的電驅動產業發展,另一方面結合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和創新意愿和需求去進行一個雙向的選擇。
“科技創新這件事有很多的路徑和方向,其實大家還都不清楚怎么能把它干好,更有效的方法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這也是我們平時想得最多的,我們一直在思考還有一些什么樣的新方法,但這是一個完全動態的事情,沒有固定答案,沒有標準路徑,我們唯有不斷去探索和迭代。”田雨時表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