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綠色金融業務已成銀行業競逐的重要賽道。近日密集披露的銀行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多家國有大行綠色貸款余額超萬億元,部分股份制銀行綠色貸款增速較快。與此同時,在被納入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金融機構范圍內后,多家地方法人銀行近期也紛紛落地首單相關業務。業內人士表示,綠色金融有望成為銀行未來最重要的增量業務發展方向之一。
綠色貸款快增 產品創新不斷
“工商銀行不斷豐富綠色金融供給,統籌推進投融資綠色低碳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2022年末,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達到3.98萬億元,規模保持國內同業第一,并領先全球同業?!惫ど蹄y行行長廖林在近日召開的業績發布會上說。
近日,隨著銀行年報密集披露,銀行業綠色金融成績單也紛紛出爐。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均超萬億。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增速居前,其中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增速均超65%。
綠色貸款規??焖僭鲩L的同時,銀行業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也不斷創新。例如,中信銀行2022年率先上線個人碳減排賬戶——“中信碳賬戶”,引導綠色消費轉型。2022年工商銀行成功發行100億元人民幣碳中和綠色金融債,為境內首單商業銀行碳中和綠色金融債。
展望未來,多家銀行表示將把綠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發展。光大銀行2023年將按照“綠色貸款、清潔能源產業貸款增速不低于一般貸款增速,且高于可比同業平均增速”的要求,爭取全年綠色貸款增量不低于500億元。交通銀行“十四五”期末綠色貸款目標為不低于8000億元,力爭達到1萬億元。
“綠色已成為我國經濟的生態底色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而綠色金融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將迎來新的歷史使命和發展機遇,綠色金融必將成為一個長坡厚雪的超級賽道。”平安銀行黨委委員、董事會秘書周強說。
支持工具擴圍 地方銀行“首單”頻落地
綠色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大力引導和支持。人民銀行于2021年11月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今年年初,人民銀行印發通知,延續實施三項貨幣政策工具,就包括上述二者。其中,碳減排支持工具延續實施至2024年末,將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機構范圍,進一步擴大政策惠及面;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延續實施至2023年末。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胡蘿卜加大棒’。高碳價或碳稅即‘大棒’,適中的碳價是‘小棒’或‘中棒’,人民銀行支持工具則是激勵機制中的‘胡蘿卜’。我們以低息向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接受低成本資金的金融機構須支持碳減排項目,同時承擔向社會披露相應信息的義務?!敝袊嗣胥y行行長易綱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說。從效果來看,2022年碳減排支持工具已帶動碳減排量約一億噸。
值得注意的是,除最初的21家全國性中資銀行適用碳減排支持工具外,7家外資銀行和數十家地方法人銀行日前也陸續被納入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金融機構范圍。
近日,不少地方法人銀行的首單碳減排貸款業務接連落地。如,河北銀行落地河北省首筆地方法人銀行碳減排貸款,貸款金額2000萬元,利率為5年期以上LPR減85個基點。與此同時,天津銀行和湖北銀行也分別成功落地天津市地方法人銀行首筆碳減排貸款和湖北省地方法人銀行首筆碳減排貸款。支持工具支持的項目碳減排效應顯著,如,天津銀行為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產能置換升級改造項目提供授信支持1.5億元,經初步測算,項目建成投產后,年綜合能源消耗量較置換前減少15.67萬噸標準煤,年減排二氧化碳34.63萬噸。
聚焦實體經濟 提升發展水平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快速發展,截至目前,我國綠色貸款余額超22萬億元,約占所有貸款余額的10%;綠色債券余額也大幅增長至超2.5萬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金融機構要不斷提升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水平,實現綠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更好支持。
“綠色金融發展要聚焦在支持實體經濟上,既要清潔發展,又要能源安全,還要經濟可行?!敝軓姳硎?#xff0c;對應這三大方向,從金融的角度,要抓住清潔發展的趨勢,聚焦風電、光伏等核心產業鏈;把握能源安全的方向,引導高碳企業平穩過渡;充分發揮金融的力量,通過資源傾斜、機制保障等方式,用實際行動支持經濟可行的綠色發展。
廖林表示,結合當前服務實體經濟,應重點從推動綠色金融與產業升級融合并進、與綠色消費融合升級等方面發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在網商銀行現金管理部總經理黎峰看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仍存在一些“薄弱地帶”。他表示,當前綠色信貸、債券等綠色金融工具多和碳排放數據掛鉤,流向能源、工業、交通等行業節能相關大、中型企業,眾多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者很難獲得綠色金融支持。他建議,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適用于小微主體的綠色標準,推進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發展。
此外,廖林還表示,推動綠色金融實踐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要加快構建環境與氣候風險管理體系,前端做好轉型的風險防范,更好保障經濟安全。(記者 汪子旭 張莫 實習生 楊樂雯)
相關稿件